美镇middot美宅二十一云南丽

一、云南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面积为7.平方公里。以水为核心的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桥梁密集是古城最大的特色。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我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接风楼、十月文学馆、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等。卧水循山列古城,玉龙飞雪彻天青。登晨梦绮迟移月,向暮阶幽晚问英。日晓浮岚常自隐,心怀乐趣若仙行。一支火把传风景,往去今来更盛名。——山上水《七律·丽江古城》水车悠荡古城居,云卷云舒山水徐。青瓦层叠编旧书,藤蔓缠绕绘清渠。绵绵雨夜浴裙裾,漫漫彩灯染巷闾。室内醇香窗外誉,陶然醉色看人虚。——文林《七律·游丽江古城》漫步丽江古貌优,依山傍水慕光留。风云木府千年月,锦绣官都百代秋。雪映玉龙祥雾静,香笼金殿瑞氲稠。石桥座座相连理,岩路林隈惬意游。——王志江《七律·漫步丽江古城》依河街巷萃桥城,千载沧桑风雨声。古韵放歌茶马道,新潮狂舞改革情。白楼灰瓦青岩路,碧水红灯朱木亭。绘栋雕樑龙凤翥,倚窗把酒恨时匆。——辽河汇海《七律·游丽江古城》一缕清风闹五更,酒茶乐舞夜升平。旗悬客栈千年月,柳拂廊桥百座横。溪拨琴弦弹纳韵,灯生异彩靓边城。雪原丽水蓝如玉,丝路鸵铃万古情。——与歌同行《七律·丽江古城之夜》万桥踏水几溪骚?九鼎龙潭眺雪嚣。狮子枕阳晨梦幻,金虹奔月夜陶遨。三坊一照古城喜,四合五天新厦啕。千载纳西青眼看,傲然环宇醉村醪。——杂说闲谈《七律·云南丽江古城》水车红壁依然在,一米阳光今胜初。华丽殿堂旋劲舞,素雅门楣低柔语。银妆翡饰绣花袄,美酒珍馐玉水鱼。自古刀血茶马道,生还余庆共唏嘘。——纵观《七律·重游丽江古城》东南平野静朝晖,西北象狮枕翠微。一水九渠方潋滟,百街千巷正芳菲。闲看木府云烟过,自在谁家燕子飞。皮鼓霓虹醇酒醉,晨昏忘却不须归。——老鱼头《七律·丽江古城》翠柳柔情拥道,碧流深意环城。老音丝管伴流莺,清水轮车悠动。玉雪峰巅梅艳,青溪库畔花红。龙潭轩榭妙神功,木舍大研古境。——物理老师《西江月·丽江古城》四面青山环美玉,古城夜色胜瀛洲。轻歌曼舞真情送,巧饰精编幻彩流。垂柳和风听碧水,华灯伴月画琼楼。千年浩卷芳无尽,此去时时入梦悠。——刘玉平《七律·夜游丽江古城》东巴文化数千年,民俗城谣水欲连。木府风云悠往事,玉龙雪雨恋雄研。四方街侧多贤士,万古楼台柱倚天。歌舞升平樱树绕,一川相伴送花烟。——杨春国《七律·咏丽江古城》淳风爽意好悠闲,七彩灯辉映大千。绕水依山三省汇,穿桥走巷四街延。花繁草盛常春地,舞踏歌吹不夜天。木府巍然犹气派,土司封爵已成烟。——小石子《七律·夜过丽江古城》神秘东巴古镇游,星光闪烁赛瀛洲。轻歌曼舞阑珊处,幻影翩然不夜稠。柳岸风微摇碧水,亭台月皓画琼楼。千秋功绩芳馨业,信步欣怡入梦悠。——铁岭老孟《七律·夜游丽江古城》飞雁横空叫晚秋,梧桐早榭傍西楼。欣迎白雪阳春止,醉倒丽江木叶休。沧海朝云寻帝愿,巫山暮雨唤君柔。平生有梦相思老,逝水东流万古愁。——李清发《七律·梦回丽江之二》丽江古城——最像古城的古城在我所见过的所有古城中,丽江古城是最像古城的古城。近几十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兴起,在全国各地硬生生地“生”出了数不胜数的古城。反正中华上下五千年,谁敢说你不“古”?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只要你想“古”,办法总会比困难多。能“古”则“古”,不能“古”,那就造“古”呗。不过,人们对这些新造出来的“古城”,倒也趋之若鹜。遗憾的是,这些“古城”,大多数只是徒有其表,甚至有的“表”都不“表”,看上去只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当然,经济效益还是有的,只是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丽江古城则不然,它是真真切切地散发着古色古香,真真切切在弥漫着浪漫诗意。那年夏天,一日傍晚,我只身前往丽江古城。古城大门口有一座巨大的水车,水车下面有一条深深的水渠潺潺流过。在流水的冲击下,水车不断缓缓地转动。站在水车前,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仿佛看到了古时候本地居民生活劳作的情景。进了大门,穿过一小块空地,出现在眼前的便是一些传统古建筑了。在这块空地上,有几条路可供选择。所谓的路,其实就是蜿蜒曲折的深深巷子。我选择了最右边的那条路,这条路在很长的一段路程里,左靠青砖瓦房,右临一条自城里流出的小水渠。我沿着这条被岁月磨平的青石板小路随意漫步前行,时而发现墙壁上挂着一丛茂密而青翠的藤蔓,时而看见河岸盛开了鲜红欲燃的小小花朵,时而闻见一阵随风而来的芬芳,时而看见几个笑语盈盈的游客结伴擦肩而过,时而听见从不远处传来的鼓声,时而特别想停下来,坐在河边,听一首古来的歌曲……不久,天就暗下来了。家家户户亮起了灯光,将漆黑的夜色点燃。我坐在河岸,独自欣赏着眼前美丽的景色。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桥,小桥呈弧形,跨“江”(水渠)而过,对面是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民谣酒吧。酒吧的霓虹灯光从小桥上面倾泻而下,穿过浓浓的夜色,飘浮在空气里,仿佛是悬浮在空中的被揉碎的彩虹,如梦如幻。我坐在此岸,欣赏着彼岸的风景。酒吧开着窗,窗子周围爬满了藤蔓,窗子里闪烁着面五颜六色的璀璨灯光。隔着距离望过去,那些开着的窗子仿佛神秘莫测的洞口。后来,酒吧开始有人唱歌了。从我的角度望过去,唱歌的小伙刚好被“装”在窗子里。我一边迎着来自水面的晚风,一边听着歌,一边看着浮在窗口的画面。听完一曲《生如夏花》,我起身继续前行,循着光,走到了古城的闹市之中。这闹市里,商铺林立,商铺里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彩色服饰,各种各样的当地美食,各种各样的乐器……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到处都飘着轻松欢快的《一瞬间》和《小宝贝》。在一家乐器店里,我坐了很久。老板是一个胖胖的青年妇女,总是一副热情洋溢的样子。她免费教我演奏手鼓,可是教了很久我还是不会,老是敲慢,跟不上节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时候甚至连冷豆腐也吃不了。我想,手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练出来的,所以最终我只好放弃学手鼓了。深感庆幸的是,老板并没有强迫我买手鼓,甚至都没有冲我翻白眼,走的时候还笑脸相送。这反倒让我感觉有点过意不去,毕竟人家是诚心诚意教我的。出了店门,时间尚早,我又继续瞎逛。走着走着,在一个角落里,我突然听见从大约三四百步远的地方传来的吼叫声。那声音浑厚有力,慷慨激昂。于是,我就循着那声音前进,直到看见许多人聚集在一块空地上才驻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些游客在这里喝摔碗酒。所谓“摔碗酒”,大概就是喝完酒,就把碗摔碎吧。在这块空地上立着了一个大约三米高的木架子,架子两边分别立着一根柱子,左右两根柱子上各自挂了一只牛头的骸骨。除此之外,两根柱子上还贴了一副完全不标准的对联,左边贴的是“喝了摔碗酒”,右边贴的是“好运跟你走”。两柱相隔四米左右,中间是拉开的一张布,布上写着“摔出欢笑,摔出健康,摔出豪迈,摔出福气”以及“一摔朋友恩仇泯,二摔兄弟情谊深,三摔爱情地久长,四摔平安又健康”……架子前面,堆满了破碗碎片,这一堆破碗碎片的前面放了一排桌子,桌子上依然摆着一排排斟满白酒的瓷碗。几个虎背熊腰的游客,端起一碗酒一饮而尽,然后狠狠地砸掉了手里的瓷碗,咆哮两声,酣畅淋漓。此情此景,看上去豪迈不羁,慷慨激昂,让我自然而然想到起了武侠片里那些大侠把酒言欢、痛饮狂歌的场景以及江湖中人歃血为盟(就是少了点血)的场景。他们在开怀畅饮,我心里也跃跃欲试。于是,我就站在旁边看他们开怀畅饮,足足看了半个小时。我知道,我是不能狂饮一次“说干就干的摔碗酒”的,否则,喝完我就会说倒就倒,露宿街头。看完他们喝摔碗酒,我就顺着一条小路走出古城,回到住处。经过一番洗漱,我把自己藏进了美丽的梦中。这座最像古城的古城,满足了我对美丽生活的想象。(文/莫叶)记忆丽江记忆中,丽江是个特别整洁明净的高原古城。像未出阁白族姑娘的闺房,纤尘不染,明亮洁净。有股淡淡的幽香。整个古城玲珑精致,水彩画儿一样。还不是一般的水彩,是大师笔下的水彩,而且是大师一生的精品水彩,当然就具有传世的价值了。一进入丽江,人就感到特别舒服特别惬意。有这种感觉是丽江的干净。丽江的天空是干净的,丽江的山水是干净的,丽江的街道是干净的,丽江的一切一切都是干净的,干净是丽江的名片。我们早已了习惯城市的乌烟瘴气肮脏污秽,对良好环境的要求早已失去了信心,对环境的感受也近乎于麻木,我们没有判断环境好坏的坐标。但到了丽江,那种梦幻中的干净,让你耳目一新,原来生存的环境还可以弄得这么干净。一股震撼灌乎于全身的每一个地方,属于惊心动魄的那种。这种震撼实在奇妙。一座干净的城市,居然具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和不可思议的魅力。干净其实也是一种美丽的资源。特别对于一个旅游城市来说,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资源。干净可以让人舒心让人空灵,让人感觉爽爽爽。能将人的心留住,就是最大的成功。丽江确实不一般,难怪每天有这么多的人到这里来来往往。人到了这里,无形中就养成了爱卫生的习惯,革掉多年的陋习,这实在不容易。环境确实能改变人。言之不假也。这是丽江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地方。丽江其实无江,有道小溪叫玉泉,玉泉水在城的入口处于分为三岔,形成三道小小的溪流从古城中弯弯曲曲的穿过。小溪两边全部用当地产的五花石块精心的围住成堤,就更像是一条人工水渠,看起来整洁舒心,但失去了小溪的原生形状。心就有了些许遗憾。好在小溪的水极清,堤上又遍植杨柳,有风吹来,柔柔的柳枝,翩翩起舞,摇动一颗驿动的心,那种些许遗憾就随风飘去。流水垂柳,像极了江南风光。这时就只想在溪边小憩。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山的泉水,在城市中我是第一次看见有这般清亮洁净的溪水。没有一点污染,没有一点渣滓,没有在其他地方看见的惯有的漂浮物,小溪犹如在无人的山野里兀自缓缓流淌,抚平了尘世的喧嚣,洗净了浮躁的心灵,有种让人亲近的诱惑。小溪两旁到处都是酒肆茶楼,餐饮快店,店铺作坊,要让溪水保持在山泉水的纯净,实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早就听说丽江的四方街,想像中四方街很大,到了丽江一看,实在是有些失望,四方街很小很小,其实是一个通向四个不同方向街道的交汇处。当然就有一个不大的街坪。街坪四周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店铺,有种进入商业小区的感觉。一股浓浓的商业味四处弥漫,这是丽江唯一让人不太舒心的地方。游人想看的是在家乡看不到的异地风光民俗,最不想看的就是遍地开花千遍一律的商业店铺。这是很煞风景的事。丽江在外面经常炒作的是纳西古乐,据说是已经失传的唐代古乐。这很容易让人有种探秘的新奇。到了丽江当然就要去看看这个神秘兮兮的纳西古乐。十来个白胡子老头,穿着古代金丝黑缎子衣服,满脸的沧桑,每个人都拿着古里古怪的乐器,听介绍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锣、中锣、小镲、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等。古老乐曲、古老乐器、高寿艺人,是纳西古乐演奏的特色,也是让它出名的地方。我不是专家,听不出有什么奥妙之处。有点像我们那里的傩音。节奏很慢,让人昏昏欲睡。后来在一篇专业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对纳西古乐提出疑义,由此还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官司。我是外行不懂,也就不便评说。不过我想,自然它有市场有观众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不必过于认真。风情歌舞《丽水金沙》也很有名,是丽江的另一张文化名片。慕名看了后,总的感觉是好看。大气和华丽遮盖了内容的苍白,这是编导聪明之处。当然无法和《云南印象》相比。但取得效果一样,那就是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眼球。卖文化,这是发展旅游的最高境界,也是很高明的取财之道。好久了,我还记着那句话,顺水进城,逆水出城。让你永远不会迷路。这就是丽江。一次无法忘怀的梦幻之旅。(文/田特平)二、栖霞牟氏庄园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霞光路庄园南街6号。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拥有房产五千五百多间,土地六万亩,册岚十二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四百八十多间,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庄园建筑古朴壮观,内涵深沉,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堂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牟氏庄园规模恢宏,文化浓厚,以其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冠绝于世,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庄园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被誉为“传统建筑之瑰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栖霞城北阔庄园,牟氏经营数百年。建筑恢宏名海外,幽深宅院续新篇。耕读世业人丁旺,勤俭家风万代传。主仆和谐同乐业,农耕文化有渊源。——山海人《七律·牟氏庄园》黑心蔽日贯里乡,民脂筑成金殿堂。楼秀园深重院进,明廊暗栋绘雕梁。老爷太太千富贵,百里田畴十里仓。农户三辈徒四壁,游人归去欲感伤。——红林《七律·牟氏庄园》牟氏庄园院落深,参天古树掩乌门。青砖黛瓦吞云兽,画栋雕梁现瑞文。叶密紫藤荫甬道,花稠月季韵芳魂。重耕嗜读兴家业,祖训传承育子孙。——孙永权《七律·牟氏庄园》春来庄园喜盈门,寻根问祖相聚亲。牟氏家族多俊杰,勤俭耕读承祖训。历览古今世间事,家风淳正利子孙。百年豪门故事多,兴盛感念先人恩。——冯秀亭《七律·赞庄园》耕读世业建德门,勤俭家风聚茂亲。庭有余香堂外俊,世无长物训家文。孝廉厚道宜行事,立业博学育子孙。善意善心多善举,施德施爱广施恩。——牟英俊《七律·和赞庄园》万贯家财仍务农,陶朱仪笵蹑高风。好施乐善能行义,济困扶危可纂戎。债为凶年成子母,事因时世论雌雄。庄园犹在恩仇泯,激浊扬清存异同。——刘献琛《七律·咏栖霞牟氏庄园》云扰胶东怨妇鸣,名来久仰望门横。无机炫白街无色,愜意方圆树发声。农具民风多故事,戏楼有戏少才情。乾坤梦碎浮华处,尽困盘中岁月烹。——李长华《七律·烟台牟氏庄园》富甲何能持百年?寻幽探秘古庄前。勤耕始得家风厚,劝读方留祖业全。墙老犹堪载青史,楼空似听弄朱弦。一声太息繁华尽,檐上乌飞啼等闲。——张君嘉《七律·己亥孟夏游栖霞牟氏庄园有怀》耕读兴世业,勤俭治家风。牟氏庄园遐迩闻,禾植六百顷。楼绕燕桂枝,室盈汉唐声。紫薇暄妍日新堂,巾帼集大成。——孙涛《卜算子·栖霞牟氏庄园》土地山岚二十万,金银粮草积似山。历经起落十八代,富甲胶东五百年。财毁楼空分祖业,天翻地覆散云烟。庄园遗产惠今世,牟氏人才仍后传。——逍遥风《七律·游牟氏庄园》楼阁还余五百间,不洋不土不知年。栖霞地主舒心美,民俗家风落日眠。振古如兹存理念,匪今或恐占山川。来思往者生财事,荣辱其身实可怜。——杳辰《七律·牟氏庄园》云破胶东踏脊行,客来久慕望门名。朝晖斜上双联静,石径横生四壁宁。农具无声多故事,戏楼有戏少繁荣。曾经几世浮华处,落进尘埃岁月烹。——空山虚竹《七律·栖霞牟氏庄园》胜似皇宫园,气势仙凡恋。斗角勾心疏密间,景致游人眷。福寿砖石安,岁月风吹远。去日辉煌成云烟,世态炎凉变。——客上天然居《卜算子·牟氏庄园》牟氏庄园说起栖霞,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红富士苹果。其实,和红富士苹果一样声名远播的,还有牟氏庄园。“十一”期间,我专门探访了这座享有民间故宫美誉的庄园。从青岛出发,沿龙海高速、沈海高速,驱车约2小时,就到达了群山环抱的栖霞市。远远的就看到山上嵌着三个闪着美妙颜色的巨型苹果,在苹果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牟氏庄园。牟氏庄园的大门前是两面精致的石鼓。两扇厚重的木质大门上有一副对联: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笔法苍劲有力。迈进牟氏庄园高高的门坎,如同走进了一段历史——一部家族兴衰的历史。这片青瓦白墙的建筑群始建于雍正元年,由号称北方最大地主的牟墨林及其后裔营建而成。它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房屋多间,当年耗资43万两白银建成,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庄园既有北方的古朴粗犷,也有着南方的细腻典雅。由于牟氏家族的祖籍在湖北,所以在兴建庄园的过程中,曾经多次派木瓦工匠去南方考察,博采众长,才有了这座融合了南北方风格的建筑。庄园有六个院落,每院三至五进不等,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体建筑均为二层小楼,配以左右两厢,均为四合院。八条胡同划分出各自独立又相通的院落。虽然最高不过二层楼,却设计得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沿着长长的胡同,游走在各个院落之间,感觉精彩无处不在。在一面色彩斑斓的虎皮墙前,每个到此一游的人都会驻足仔细欣赏,因为整面墙都是用形状各异的卵石拼的精美图案,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若隐若现,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牟家睡的是北方的火炕,烧炕的火洞却放在了室外。听导游说这样设计好处多多,不仅能防止烟熏火燎,保持室内干净卫生,还能防止火灾的发生,又不打扰到主人。抬头看,庄园的烟囱更是别具一格,是用花岗岩石条建成,独立于山墙之外,似一个小楼阁,凌空耸立。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抽力大、不倒烟,不渗漏雨水,还兼具防火功能。庄园里还有许多点睛之笔,精巧的月亮门,攀援的古藤,古色古香的雕花窗户,无不让人眼前一亮。领略了牟氏庄园的建筑,再看室内的陈设,更是与房子相得益彰。床、衣橱、桌子、椅子,还有厅堂里的一个个具有年代感的摆件,在经历岁月的涤荡后,依然散发着高贵迷人的气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主人曾经的富有与不俗的品味。都说富不过三代,而牟氏家族却一连富了十代,达年之久,在中国可谓绝无仅有。正如歌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样,牟家的发达正是一代代当家人打拼的结果。参观牟氏庄园,于我,如同阅读了一本历史教科书,直到现在书中的精彩章节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从此以后,让我记住栖霞的,不仅有红富士苹果,还有牟氏庄园。(文/刘文萍)解读栖霞牟氏庄园一株三百余年的古槐,粗壮虬髯里透着沧桑,依然在门前用枝繁叶茂向人们诉说当年主人的艰辛与辉煌。我从这树下走进了栖霞牟氏庄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座右铭,而一个庄园也会有自己的处世之道,“耕读世家,勤俭家风”的醒目对联,已经深深融进牟氏家族的灵魂,庄园的发展壮大就以它为轴线,在岁月里延伸。它的成就用一片建筑来承载,却也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瓦楞翘角的精致、黑漆朱红的庄重,无一不显示出主人的高傲和威严。大门两侧的一对石鼓,给人以凝重深沉之感,似乎也有佛家清净之地的寓意,鼓面刻有“福禄寿禧”、“麒麟送子”的浮雕,这些民间故事与习俗无一不体现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庄园的正门,迎步是一方别致的石毯。七彩石拼成的石毯,四角均有蝙蝠图案,意为有福;三枚石钱在中间相连,正中一枚四角是寿字。福钱寿是几千年封建帝制之下农民最真实最直接的期盼,有福、有钱、长寿的寓意将主人的思想牢牢嵌进石头组成的图案之中,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再深入,无处不在的细节,让规模宏大的牟氏庄园民俗韵味十足。寓意步步登高的大门台阶一律7层;西忠来大门楣下框镶嵌四个标有琴棋书画图案的大门——这在中国农村极为罕见,与大门楼相连的南群房外墙极为精致平整,墙面上均有雕刻石鼻钮的拴马石环,摇想当年这里也曾是人来熙往,骡马欢腾。如果把这儿的建筑一一散开,倒也未必看出奇特之处,搁在哪里也是地地道道的民居,可一旦组合起来,就会让人眼前一亮。独一无二的穿堂门一条线,火洞建在寝室外,烟囱建在屋山上,如此科学合理的理念又凌驾于习俗,真让人不得不叹服。更奇特的是寡妇楼,那里是庄园最后一代掌门人姜振帼和她的婆婆居住的地方,婆婆鲁氏在炕上诵经和身穿红旗袍的姜振帼听取管家报帐的塑像,这些原生态的景致把当时的习俗与环境逼真地还原出来。这里处处有浓厚的农民痕迹,落下的雨水归于自家,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雨水流到一个石臼中,这个石臼的底部,雕成天圆地方的式样,美名其曰“聚宝盆”。几千年来,农民总是盼望有个生财的宝贝,普天之下,关于这样的典故实在太多。庄园内,还有专门算卦占卜的房间,农民的习俗与思维表现得更直观,靠神灵的指示,是农民思想里怎么也绕不开去的信条。如今,庄园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规模弘大,更有以农民的实用角度而形成的建筑艺术,看它,可以还原历史上原汁原味的农民生活与其发家史。面对这座私人庄园,不由得让人想起曾经居住在里面的人和那些久远的事。一个家族兴旺三代,大致就要败落了,牟氏老祖宗牟国珑,已经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兴旺大计,为他们留下了祖训:要嫡传,好似皇位一般,家族历代的掌门人都由长子长孙继承。牟氏家族的发富致家,颇具传奇色彩。牟墨林在当地老百姓眼里是一个穿着破棉袄,背着粪筐拣粪,读书不为仕的土财主。他在发家时,骨子里还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深知劳动的艰难,辛辛苦苦得来的财富来之不易。年,牟墨林的墓地被挖时,珍贵物品一件没有,据说他在死前,就强调一切从俭,对儿子们说,谁要是不节俭过日子,就不是他后代。这足以说明,俭朴是土里刨食的农民本性,不论他的土地家产有多大,灵魂里都会有土地的印记。牟氏家族给人的印象,未必是小说或是电视里穷凶极恶的地主一般,它也有善良、人性道德的一面。在嘉庆十七年春荒,咸丰五年山东黄河的水患,都用粮千石,施舍灾民;道光十五年遇灾荒,开荒赈灾。牟墨林的外号叫“活菩萨”,他对贫民乞丐的赈济是一日三次,这样的坚持,已经超越了一般财主的作为,但牟氏家族做到了。牟墨林善用人才,终暴发成富。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的痕迹,他用年薪块大洋高薪聘用管帐先生,收租管理土地,大斗进,小斗出,坐收渔利,是牟氏家族发家致富的秘诀。他不设家丁护卫,依靠佃户和长短工对庄园进行保卫。阶级矛盾是缓和的,民愤不大。使得牟氏家业不衰,延续多年,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在丈夫去世时,牟氏庄园当家的姜振国,破例打开中堂门让种地的农民进来给丈夫吊孝;本应七天守孝,她破例三天下葬,为的是地里的收成,这些都与牟家的祖训“粮比金贵,地比天大”有很大关系,这一条也成了庄园里所有人不变的信念,也是支撑这个大家族的精神支柱。用现在的眼光看,牟氏庄园的经营理念很现代,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牟氏庄园的发家史,也是农民失去土地的辛酸血泪史。牟氏家训“犹望公安”,那叶落归根的思想,其实于那个时代的农民来说,何处是根呢,就是土地,只有在土地上,农民才会如鱼得水。到第十八代,社会动荡,庄园有了被抢劫的先例。然后,官府强制上缴了十三万两白银,军阀又烧毁庄园,使牟氏庄园在经济上遭受惨烈打击,思想上产生转变,从而使第十八代这拨人,开始对前途迷茫,不再恪守祖训,让勤俭持家的牟氏家族,出现吃喝嫖赌吸毒的堕落现象。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就像一个梨子从内部腐烂一样,庄园也就象它所归属的朝代一起,免不了衰败的结局,只有那些移不走的庄园在风雨中苦苦支撑。岁月沧桑早已掩盖了那些人与事,但它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偌大精美的庄园只是表面看到的,还有许多隐在人性里的东西,可以好好揣摩。(文/黄美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czjs/7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