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春明代西域伊斯兰教士在中国内地的

提要:外来伊斯兰教士在华的活动情况,是理解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的必要方面。本文根据中国回族文献和一般历史文献的记载,勾稽出一些明代入华活动的伊斯兰教士在中国内地活动的情况,综合认为:他们来自西域各地,通过陆、海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以陆路为主,在华的活动可以分为宣教、传经、修行、授徒四个方面,有的伊斯兰教教士在华活动时间还颇久;现在能够比较明确地了解的明代来华的伊斯兰教士,多数为苏菲一类的游方僧,对于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典籍中的苏菲思想成分有着直接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形成的一个更为宏阔的背景;而明末清初成书的《回回原来》完整的伊斯兰教陆路来华模式的确立,也有着明代西域伊斯兰教主要由陆路来华的基本历史背景的影响。关键词:伊斯兰教;教士;入华;明朝;《回回原来》中国文献记载中,伊斯兰教的入华是与一些伊斯兰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知名的如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Sa?ābatSa?adWaqqās)隋开皇年间传教入华的传说,在回族内部广为流传;又如《闽书》所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当然,从回族历史的整体来看,伊斯兰教主要还是伴随着作为外来侨民的诸穆斯林民族进入中国而在中国有所传播的,长时期主要是在回回人群内部传播,因此与通过教士入华而在中国有所传播的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过,在历史上也仍有一定数量的域外伊斯兰宗教人士在中国活动,也有中国的伊斯兰宗教人士到域外取经求法,这类现象可以看作是保持中国回回穆斯林群体宗教文化传承的重要的保障。关于西域伊斯兰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历史,总的来说史料非常有限,学界讨论得也并不充分。史料缺乏的原因,一来是回族本身史料留存的有限,二来是主流社会对于回族相关情况的记载的有限。而涉及到宗教内部状况的时候,则相关史料尤其有限,并且往往史实与传说并存,很难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予以深入的分析。有关隋唐时期入华的伊斯兰教士,最为知名的是前述斡葛思的入华。有关宋代,最为大家注意的是传教扬州的补好丁(Burhānal-Dīn),见载多种明清扬州地方志,如嘉靖《惟扬志》称“宋德祐元年,西域补好丁游方至此创建(礼拜寺)。墓在东水关河东”,万历《江都县志》称“宋德祐元年,西域僧补好丁游方至此”。今天还有墓葬留存,称普哈丁墓。德祐元年,当元至元十二年(年)。不过隋唐宋时期的实情究竟如何,其实难以判断。相关的记载,颇有传说的成分。有关元代,讨论相对多一点。《中国回族史》将教士与军士、工匠、商人并列,看作是元代入华回回人的一个主要的类型,主要根据的是“伊斯兰教中的各种神职人员的称号,元代大体上已经出现,可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是合法的、规范的、全方位的”,“元代伊斯兰传播如此广泛,宗教活动如此规范,关键在于来自阿拉伯、波斯地区的传教士源源不断地到达中国。”具体到入华伊斯兰教教士的个案,则列举了《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记载了原籍的一些人物。有关元代中国伊斯兰教内部的状况,《伊本·白图泰游记》的记载最为学者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ddts/8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