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题专项练习水循环与水平衡

高考考点

命题分析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水循环原理及应用

1.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判断水循环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结合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具体的案例,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湖南卷,18

课标全国I,37

★★★

水平衡

山东卷,19

山东卷,9-10

★★★

例题(·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1)根据上述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4分)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4分)

(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4分)

(1)蔬勒河流域海拔大于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2分)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2分)

(2)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2分)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2分)

(3)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2分)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2分)

(1)题意表明,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应根据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进行推测。图中显示,蔬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大,冰川呈片分布,而材料信息表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一般发育在海拔米以上,由此推测蔬勒河流域海拔大于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图中显示,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小,冰川呈碎片化分布,由此推测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米的区域分布面积小、分散破碎。

(2)本题审题关键是注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信息,由此推断,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应向降低气温方面进行分析。冰川表面的镜面效应,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弱,从而减少地面辐射,使得气温降低,缓解气候变暖;升温过程中,冰川消融大量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3)根据材料信息表明,冰川服务价值减幅与冰川面积变幅密切相关。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转换一下就是,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这样再分析自然原因就相对简单了。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冰川面积较小,则平均海拔较低,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容易退缩,加上基数(冰川面积)小,因此退缩率较高,从而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沙漠东南部分布有湖泊群,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湖泊旁有高大沙山。在沙山中发现有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年以上。沙山与湖泊共存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巴丹吉林沙漠与外部并无地表水量交换,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mm,水面蒸发量可高达~mm.图1示意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群中南湖和北湖湖区剖面,图2示意南湖湖水和南湖北岸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

(1)判断该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并说出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分别说明判断依据。

(2)多年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试运用水平衡原理分析其原因。

(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地下水补给。判断依据:地下水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水水位;南湖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一致;南湖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湖泊水位常年稳定。

(2)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1)根据材料信息“在沙山中发现有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年以上。”可知,该地沙山中有保存完好且未移动的动植物化石,所以该地沙山未移动,应为固定沙山。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地地下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水位,且南湖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并且南湖湖水水位变化与大气降水的变化相关性小,表明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所以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补给。

(2)由题干可知,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根据材料信息“沙漠东南部分布有湖泊群,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表明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但由于蒸发量可达~mm,远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mm),而由上题分析可知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所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是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2.(·四川宜宾·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水体是指表面积小于000m2的湖泊类水体。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滇西北高山地区随着冰川消融,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微水体,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山脉的山脊部位。滇西北高黎贡山某地分布着两大微水体群,水深多在1米以下,水体内物种数量较少。左图为滇西北高山微水体面积和海拔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高黎贡山某地微水体分布示意图。

(1)据左图描述滇西北微水体的分布特征。

(2)试对“滇西北高山微水体大多靠近山脉的山脊部位”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与夏季相比,指出右图中微水体冬季水文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4)分析右图中微水体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1)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海拔米左右地区。

(2)全球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脊处向下崩塌、滑动,侵蚀山脊附近地表,外加冰碛物堆积作用,地表形成众多注地;冰川融化,注地积水成湖。

(3)冬季气温低于0°C,微水体结冰,断流封冻;冬季为枯水期,补给水源减少,溪流断流,水位降低(水量减少,进入枯水期)。或部分微水体干涸(数量减少)。

(4)水面较小,生存空间不足海拔高,环境恶劣;地处山脊附近,入湖食物量少;水浅,冬季微水体干涸或整体结冰,部分水生生物缺水死亡。

(1)本题按照“总、分、特”的模式根据图中信息即可得到答案。据左图(滇西北高山微水体面积和海拔分布示意图)可知,滇西北微水体分布不均;不同海拔分布面积差异较大,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米左右地区。

(2)本地地处低纬,海拔并不太高,冰川大量分布在山脊附近。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大量冰川从山脊下滑,高山冰川从山脊处向下崩塌、滑动,侵蚀山脊附近地表、外加部分冰川堆积作用,山脊附近地表在冰川作用下形成众多洼地,冰川融化,洼地积水成湖。

(3)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高黎贡山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存在明显的旱雨季,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单个微水体面积较小,同时材料指出微水体“水深多在1米以下”,故枯水季容易出现干涸、数量减少、水位降低的现象,该地海拔米左右,冬季气温低于0°C,冬季存在结冰现象,断流封冻。

(4)同上题分析,微水体面积小、水浅、生物生存空间不足;位于山脊附近,入湖食物量少径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不足,冬季微水体结冰、部分干涸或整体结冰,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存环境恶劣,物种数量较少。

3.(·新疆阿勒泰·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萨河是一条典型的阿尔卑斯山脉河流,有着大而积的卵石岛屿和不断变道的河床。19世纪中叶,为抵御洪水灾害,德国慕尼黑河段被截弯取直并修筑提坝、担河坝等。但到了20世慕尼黑市内的河段像是一条被硬质化的水策,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面貌。21世纪以来,慕尼黑实施“伊萨河计划”,进行河床改造、河岸重塑。首先傲的就是笛开水泥加因的梯形河道并除去硬质防护,但与近郊住宅区河道完全去硬质化和双边自然驳岸不同,老城区大伊萨河未做任何调整而是保留了原渠化河道。在河床改造中,用缓坡替代硬化的30-60cm高的拦河坝,缓坡河床由直径40-60cm的石块及粗糙的碎石过滤层组成,其上分列放置0.9-1.3m的石块。在拓宽的河道后方挖出一条防护沟,沟内置入直径20--60cm的石块,其上覆土并加盖植被或道路错装形成一条“隐形防护带”。下左图为伊萨河慕尼黑部分河段示意图,下右图为市区某河段隐形防护带截面示意图。

(1)与近郊住宅区河道相比,老城区大们萨河保留了原渠化河道的原因。

(2)分析河床去硬质化利拦水坝并在缓坡河床上放置石块的作用。

(3)分析设置隐形防护带的目的和防护带上加盖植被或道路铺装的原因。

(1)老城区城市建筑密度大,改造成本高;(德意志)博物馆紧临河道,可避免对具有重要义建筑物的破坏;有河道略有加宽后小伊萨河分流,可缓解洪水危害。

(2)(与硬质化河床相比,)石块空隙大,有利于河水下渗,减轻洪水影响;河流受坡度影响速快,放置石块可减轻流水尤其是洪水期时对河床的深度侵蚀;石块间的缝隙成为许多鱼的栖息场所;去掉拦水坝就去掉了鱼类润游的阻碍,为鱼类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3)河岸在洪水泛滥期间可以进行自身调整和重塑,恢复河岸生态;阻止洪水继续蔓延,从减少后方区域洪水的侵蚀;植被或铺装能防止土层被洪水冲走;从而保护其下石块层不被浇透或破坏。

(1)结合伊萨河慕尼黑部分河段示意图,明确老城区和近郊区的位置,看出整治后的近郊区河道范围扩大。结合老城区的特点可知,老城区城市建筑密度大,改造成本高(拆迁成本等);(德意志)博物馆紧临河道,恢复河道河道范围扩大会,导致博物馆要搬迁,所以保留渠化河道可避免对具有重要义建筑物的破坏;结合图可知,博物馆右侧河道略有加宽后小伊萨河分流,可缓解洪水危害,所以没有必要再大工程去拆除原有渠化河道。

(2)硬质化拦水坝拦截导致影响鱼类洄游,影响上下游鱼群的交流,去掉拦水坝,就去掉了鱼类润游的阻碍,在缓坡河床放置石块,石块间的缝隙成为许多鱼的栖息场所,为鱼类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与硬质化河床相比,缓坡河床去掉硬化渠道后,放置石块,石块空隙大,有利于河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所以可以减轻洪水影响;河流受坡度影响流速快,放置石块可减轻流水尤其是洪水期时对河床的深度侵蚀。

(3)“隐形防护带”是在防护沟沟内置入直径20--60cm的石块,其上覆土并加盖植被或道路错装形成的。所以设置隐形防护带可以疏导陆地的坡面径流,减少入河径流,防护带内的植被和铺装可以吸收和截留部分径流,减少洪水对河床的侵蚀,或者剖面径流直接冲击坡面铺设的石块,从而保护其下石块层不被浇透或破坏。从坡面侵蚀的泥沙可以在沟里面沉淀,减少入河流的含沙量,放置河道淤积。从而有利于河岸在洪水泛滥期间可以进行自身调整和重塑,恢复整个河道形态,以恢复原有河道生态。

4.(·广东佛山·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北岛存在一“姐妹湖”(如图),其中有9条河流汇入的罗托鲁瓦湖为上游湖泊,其湖水为罗托伊蒂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两湖由狭窄的奥豪水道相连,以凯图纳河为入海通道。两湖区夏季降水量较冬季少约30%,罗托鲁瓦湖周边多牧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罗托伊蒂湖水质恶化,夏季蓝藻水华频发。年修建立柱钢板制成的导流墙,抬高奥克尔湾内水位后,罗托伊蒂湖的水质得到改善。

(1)判断罗托鲁瓦湖水的咸淡,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分析罗托伊蒂湖夏季蓝藻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

(3)说明导流墙对改善罗托伊蒂湖水质所起的作用。

(1)淡水(湖)。理由: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多,有大量河流淡水汇入;湖水最终可通过凯图纳河注入海洋,盐分不易积累。

(2)夏季降水偏少,光照较多,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夏季气温较高,藻类繁殖快;夏季湖泊补给水源较少,自净能力较弱;(夏季,湖区周边农牧活动较多,向湖中排放的营养物质较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3)引导罗托鲁瓦湖流入奥克尔湾,抬高湾内水位,使营养物质快速并流入河流;阻挡(或隔离)罗托鲁瓦湖罗的大部分湖水直接流入罗托伊蒂湖区,减少营养物质汇入罗托伊蒂湖区内部。

(1)该湖位于新西兰北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多,有大量河流淡水汇入,对湖水的盐度有稀释作用;湖水最终可通过凯图纳河注入海洋,带走湖水的盐分,盐分不易积累,盐度低,故该湖为淡水湖。

(2)夏季受西风影响减弱,降水减少,光照充足,有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夏季气温高,藻类生长快;夏季由于周边多牧区,畜牧活动向湖中排放较多的营养物质,加上夏季湖水补给量少,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造成蓝藻水华频发。

(3)由图的信息可知,导流墙可以引导罗托鲁瓦湖水流入奥克尔湾,使其水位升高,加快湖水营养物质通过河流外排;阻挡罗托鲁瓦湖罗的大部分湖水直接流入罗托伊蒂湖区,减少营养物质汇入罗托伊蒂湖区内部,从而降低湖水的营养物质。

5.(·云南·昆明一中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省西北部的松嫩平原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该地年平均气温约4.5C,年降水量在mm左右,年蒸发量在0mm以上;该区域河、湖(泡)及沼泽众多,虽经历了多年的工农业开发,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自然状态,目前该地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是众多珍稀水禽的栖息地;这些湖(泡)有多种成因,但很大一部分与河流侵蚀有关。

为了加强生态治理,吉林省在该区域实施了河湖联通工程,即通过修建人工河渠,将所有湖泊和区域内河流联通,在汛期将径流引入湖(泡)与湿地,增加生态用水量。

(1)分析松嫩平原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2)分析该地成为众多珍稀水禽栖息地的原因。

(3)简述该平原地区河流侵蚀形成湖泊的过程。

(4)指出实施“河湖联通工程”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

(1)降水少,淋溶作用弱,且蒸发强,地表易积盐;地势低平,且冻土发育,河湖众多,地下水埋藏浅;多数湖(泡)相对封闭,盐分无法排出等。

(2)有众多的湖泊、沼泽;盐碱化严重,农业开发较困难;地广人稀,人类干扰少;建设了自然保护区。

(3)平原地区流水侧蚀河岸,使河道摆动形成曲流;曲流受侵蚀裁弯取直改道;曲流处旧河道遗留积水形成湖(泡)。

(4)增加湿地面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调蓄能力,增强防洪抗旱能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湖泊水质;改善湖沼排盐条件,降低盐碱化程度;调节局地气候;扩大渔业发展空间。

(1)根据区域地理基本知识及从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地势低平,河湖众多,且湖泊相对封闭,气温低,易发育冻土层,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从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在mm左右,降水少,淋溶作用弱;该地年蒸发量在0mm以上,蒸发强,地表容易积盐。

(2)根据所学知识,成为众多珍稀水禽栖息地的原因可从自然生态基础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作答。从自然环境来看该地有众多河湖湿地,可以为水禽提供生存环境,且因盐碱化严重,农业开发相对困难,对湿地起到了保护作用;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小,且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故该地成为了众多水禽栖息地。

(3)河流侵蚀形成的湖泊为牛轭湖,平原地区的河流侵蚀以侧蚀为主,表现为对河流凹岸的侵蚀、凸岸的堆积,使得凹岸越凹,凸岸越凸,河道摆动形成曲流,曲流因河流侧蚀,被裁弯取直,而使河流改道,原本曲流处的旧河道积水,形成湖(泡)。

(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湖泊相对封闭,如果将河流与湖泊连接起来,会使得湖泊水位升高,进而增加水体量、湿地面积,加强了调节小气候的能力,为鱼类的生存提高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同时增加水量,改善水质,也改善了区域的排盐条件,降低盐碱化程度;湖泊面积的增加,也能增强区域的水体调蓄能力,以达到防洪抗旱的功能。

6.(·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了四周群山环抱的封闭式山间内陆盆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青海湖水平衡及水位面积变化影响大。下图示意青海湖~年水位变化,下表为~年青海湖水量平衡(单位:M3)。

收入量

地表径流

20.20

湖面降水量

17.16

地下水

4.32

小计

41.68

支出量

湖面蒸发

40.70

潜水蒸发

0.50

湖滨沼泽和草甸蒸散发

0.44

耗水

0.66

小计

42.30

畜变量

-62

(1)描述~年青海湖水位变化特征。

(2)分析近年来青海湖水位上升的自然原因。

(3)从水量收支角度,指出~年青海湖整体上水平衡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4)青海湖水位上升对湖泊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试选定其中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方面①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方面②利于周边生态发展。

(1)总体先下降后上升:~年水位呈波动式下降,至年水位最低;~年水位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

(2)近年来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加;流城内冻土融化增多,导致入湖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升高。

(3)特点:整体上水量减少(或收入小于支出)。原因:流城平均降水量小于平均蒸发量:随着流域内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多,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整体下降,湖面缩小。

(4)①产草量增加,草原载畜量提高;牧草品质提高,畜牧业产值提高;天然草原压力减小,减轻草原退化;牲畜饮水方便,放牧成本降低等。②湖泊水位上升,气候变湿;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地荒漠化降低等。

(1)由左图可知青海湖~年间,水位变化曲线呈“V"形,所以总体变化趋势是先减后增;具体变化:~年间呈波动下降趋势,到年达到水位最低点,年-年间转为快速增长趋势,水位迅速上升。

(2)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冰雪融水量增加,冻土融化量也会增多;气温升高,蒸发更加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加之气温升高对流运动增强,短时间内降水也会增加;导致入湖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升高。

(3)读表格数据可知,青海湖蓄变量为负值,说明水平衡是收入小于支出。青海湖水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地下水较少;支出主要来自湖面蒸发,潜水蒸发、湖滨沼泽和草甸蒸散发、耗水均较少。经比较,湖面降水和地表径流之和要小于湖面蒸发量,且支出中耗水占比较高,因此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湖面缩小。

(4)①方面:青海湖水位上升,局部气候会更加湿润,植被会增多,牧草更加充足,既可以增加载畜量,又可以减轻草场退化,此外天然牧草有利于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②方面:青海湖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局部气候会更加湿润,植被覆盖率会提高,这有利于减轻荒漠化,同时湿地增多,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保持。

7.(·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艾比湖水系分布图

材料二艾比湖流域北部为山势较低且不连续的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由西、北方向来的气流进入本区的博尔塔拉河流域,高山带降水较多,森林生长良好。

材料三博尔塔拉河流域多年月平均径流量、降水量柱状图

(1)简述博尔塔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

(2)与精河相比,博尔塔拉河的径流量大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小。试分析其原因。

(3)从水平衡角度,分析艾比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1)冰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2)径流量大的原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多年平均输沙量小的原因:流程长,坡度小,流速慢,加上植被覆盖较好,地表土壤侵蚀强度较小

(3)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入湖水量大大减少;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该地区气候趋向暖干化,蒸发量加大

(1)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南面发源于天山山脉,因此有冰雪融水补给;根据材料“由西、北方向来的气流进入本区的博尔塔拉河流域,高山带降水较多”,可知有雨水补给;再加上该河位于盆地内,因此有地下水补给。

(2)与精河相比,博尔塔拉河的径流量大的原因:读图可以看出,博尔塔拉河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博尔塔拉河多年平均输沙量小的原因:读图可以看出,①该河干流流程较长,②流经地区较平坦、坡度小,流速慢,侵蚀搬运较弱,③高山带降水较多,森林生长良好,水土保持较好,地表土壤侵蚀强度较小。

(3)从自然原因看,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补给艾比湖的河流较少且水量不大;全球变暖使该该地区气候趋向暖干化,蒸发量加大。从人为原因看,读图可以看出入湖河流沿岸人口较多,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入湖水量大大减少。综上所述,艾比湖面积趋于萎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jtqk/10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