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唐县西雹水村的公社纪事四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76549.html

明天年4月2日星期五限行2和7

美丽唐县主编:石振明

谨以此书献给西雹水村耕云锄月的父老乡亲——作者题记

西雹水村的公社纪事

人民公社从年建立,到年解体,存在26年,时间虽短,但却给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纪念。那个时代,是饥馑、饥饿、艰难、困苦的时代,它磨练了几代人的顽强性格,这已成为镌刻在人们心中的一段永远抹不掉的历史。第四节集体事业年冬,西雹水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划分为个生产小队。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年,全部分田到户,集体化道路走了整整25年。25年中,村集体为了走富裕之路在政策允许下曾探索创办了一些集体事业,这些是村办企业的雏形。一、砖窑在村东东洼南边,建砖窑,烧制青砖出售。烧窑的管理者为徐来木、徐宝儿、杨义昌、扣砖批子的有张振一、康福成、顾侃军等。二、面粉厂年,大队建立面粉厂,厂址在旧大队南房。社员到加工厂磨小麦,磨玉米山药干。人员有张振民、杨顺子、杨领军、苑增国、徐成群等。三、加工点儿加工点开始在陈中田家,后搬至旧大队部北屋,加工点主要修造农具。加工点人员为李忠忙、杨义考、顾洪安、张国军、徐凤山。四、卡车、小拖拉机文革前,大队从西安曾买回一台美式旧卡车,司机是徐淑祥,因不能跑,不久便转卖。70年代买一小拖拉机,开始司机是李中贤,后为顾铁林。五、小电站70年代在村西唐河灌渠一支干消力池东侧建小水电站一座。发电机管理者徐月好。六、油坊六十年代初大队在十队场房,后在大队西边北屋打油。打油者张振田、徐占家等。七、缝纫组六十年代初在徐爱中家南屋成立了缝纫组。人员为赵彩云、顾盼琴、徐胜菊等。八、商店年合作化后大队在村里建立商店,销售日用百货,售货员始为赵秋旗、顾国振、徐国洞、顾文坡。后来是顾锁旗、田凤印。九、小队的副业一队油坊、染坊、挂面坊,三队油坊、花坊,十二队油坊、豆腐坊、花坊、粉坊。第五节大洋公社化肥厂年,西雹水村由五区北罗公社划归四区大洋区大洋公社。大洋公社是大公社,包括今天罗庄乡、雹水乡、大洋乡三个乡。各公社大办工业,大洋公社建立了化肥厂。厂址在西雹水村12队杨增艮家南院。院内盘着大锅,主要用于熬骨头。这个化肥厂只生产骨粉,工艺落后。厂房是露天,没有机器,靠人工用碌碡碾压碎骨头,再用铁丝筛子筛骨粉。大洋化肥厂库房是杨增艮家南院西房、孙玉池家西房、杨义考家西房、张同义家东房。化肥厂工人来自大洋公社。年化肥厂下马。第六节统购统销年12月,按照政务院指示,开始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政策,取缔私营粮商粮贩,关闭粮油自由市场,发动群众卖余粮。当时唐县西雹水村属于四区马庄区,区公所派干部马雪山到西雹水村动员群众卖余粮,天天晚上召开群众大会,讲党的统购统销政策,带头卖余粮的是顾老亚、顾老爵、顾老训等人,他们受到马庄区的表扬。年,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简称“三定”。根据各户的人口、土地面积、牲畜头数留出当年口粮(唐河沿岸、广利渠灌区、经济作物区年人均公斤,旱地区人均年公斤,深山区人均年公斤)、种子(亩留11.5公斤)、饲料(牛驴山区每头40公斤,平原75公斤;猪山区每头29公斤,平原49公斤;骡马山区每头75公斤,平原每头公斤),最后从总产中减去“三留”,有余者为余粮户,国家统购80%-90%,平者为自足户,不足者为缺粮户。政府发给农村缺粮户购粮证。农村缺粮户持购粮证到粮站购粮。届时西雹水村民拿着购粮证、赶着毛驴到唐县五区北罗粮站购粮。年8月25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年11月正式在全国使用粮票。年,唐县居民和职工根据国务院和河北省有关规定开始实行定量制,以户为单位发购粮证,凭证供应。年,实行了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缺粮户购粮终止,由生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称爱国粮。年,国家不再对农村下达指令性的收购计划。而是采用合同订购的方式来收购国家需要的粮食。年底,全国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年,全国历时38年的粮票废除,粮票成为历史文物。粮票废除以前到外地出差办事到饭店凭粮票买饭,如果出省必须换全国粮票,没粮票不管到哪里都要挨饿。年,免除农业税,免缴公粮。交公粮始于秦国,止于年,历经多年。年,河北省实行棉布凭票供应,每人每年发布票1丈7尺3寸。年,三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粮食急缺,一度出现物资供应短缺。年,每人只发布票1尺八寸。年,所有针纺织品临时免收布票,放开供应,停发年度布票,长达30年的棉布统购统销政策宣告结束。统购统销见证了中国的粮棉油政策,购粮证、粮票、布票蕴藏着不平凡的岁月,显示着乡亲们顽强的奋斗历程。它是中国革命发展的见证,是不可缺的珍贵历史文物。第七节三提五统三提五统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它是一种税赋制度。三提是农民缴纳给村一级用于干部工资、集体建设、五保户供养的费用。五统是农民缴纳给乡一级用于教育、民兵训练、修路、计生、优抚等公共事业的费用。这些在城市由国家财政支出提供,在农村则由农民替基层政府买单。农业合作化前,它为合作社组织带来资金利润,农民可直接获利。年,撤乡建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它包括人民公社管委会、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此时统一由生产队向国家缴纳纳农业税。年,宪法规定,设乡镇人民政府,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个体农民成为农业税的主体,由农民亲自缴纳税费。三提五统由乡镇基层政府与村集体组织负责征收。三提与五统各占百分之五十。每年秋后,唐县各乡镇政府将三提五统任务指标下发到各个行政村,村干部根据每个农户所包土地数以及劳动人口计算出每户应交的三提五统数额,然后再由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缴。三提五统的收缴比计划生育还要难,收缴时,乡镇政府要派工作组下乡驻村,督促收缴。计生费和三提五统的收缴成为乡镇最艰难的两项工作。三提五统由乡镇自收自支,其财政来自税收和税外收入,税外收入主要是三提五统。此项收入首先填补上级规定任务的差额,其次,用来发放干部工资补贴,保证乡镇政府的基本运作,最后,用于乡村建设。年,农业部制定《关于全面推行农民负担一定三年不变管理办法的通知》,同年7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再发通知,对三提五统折成粮食计征的改革方法予以肯定。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取消乡统筹,原来村三项提留由“一事一议”来筹集。公积金和管理费列入农业税附加。“一事一议”费乡村兴办公益所需资金采用的筹集方式,通过村民大会民主来决定。年,取消农业税,三提五统也随之取消。第八节吃食堂年夏天,人民公社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大办食堂。公社社员把自家的粮食全部交给生产小队保管,全小队办一个食堂,各家不再做饭,烟筒不再冒烟。社员出工后直接到食堂打饭,妇女从碾台、锅台解放出来,社员们出工也不再记工,农民过上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清闲日子。当年所产粮食不再分配,全部存入生产队的库房。西雹水大队开始把12小队合并为6个小队,全村6个大食堂,后来又分开,变为12个小队,12个食堂。食堂打饭成了一道风景,以每个家庭为单位自带打饭用具到食堂打饭,当时社员家没有打饭工具,有的户提着水桶,有的户干脆端着和面盆。打饭的在食堂外排队,小孩子们跟在大人屁股后边凑热闹。打饭时,小队的食堂好像集市一样热闹。食堂的伙食开始不错,馒头,果子,窝窝头,间隔着吃,社员们觉得办食堂真好。遇到上级检查,全队人要到食堂集体吃,全队几百人,大人小孩,说的,笑的,喊的,闹的,与吃粥发出的呼噜呼噜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饭场交响乐。那场面相当地壮观。年秋,西雹水小学在徐进学家场院里建立了学生食堂,学生全部到食堂吃饭,田老记任管理员。每天早晨起床后学生就到学校等着吃饭,学生开饭前站队唱歌。老师讲“饱吹饿唱”,小学生不管饿不饿,瞪着眼吼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好景不长,年,因为没粮食了食堂停办。年、年社员们陷入饥饿之中,甚至几天见不到粮食。“低指标,瓜菜代”,玉米芯,山药蔓,苲草,树叶成了充饥的食物。生产队发动社员到地里刨菅草根当食物。人们的裤带紧了又紧,紧得实在不能再紧了,饿得前心贴后梁,不少人得了浮肿病,面黄肌馊,全身无力。这一时期社员们饿极了,到了菜园里不管三七二十一揪一个茄子就啃着吃,掰一个玉米就啃。这个时候,社员们才知道什么是饿得慌,并且终生难忘。这种饥饿直到年才有好转。年食堂解散。吃食堂成为历史名词。第九节民兵连纪事西雹水村65岁以上的老人,大凡都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那群飒爽英姿的“尖子班”。今天,他们中的有的已作古,剩下的也早已是古稀老人,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却还历历在目。年,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毛泽东发出了“全国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实行全民皆兵。除地、富、反、坏、右分子和身体有残疾的人之外,凡年满16至50岁的男女都加入民兵组织。16至30岁的男女青年编为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全县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民兵师,各个生产大队组建民兵连。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颁发《民兵工作条例》,将参加民兵的年龄统一为男性16至45岁,女性最大年龄为35岁。全县根据河北省军区的指示,按照《民兵训练大纲》和《政治教育提纲》对民兵进行教育和训练。根据训练计划把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列为了训练重点。年6月17日,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听取战备工作汇报时首次明确提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从此“三落实”指示一直作为我国开展民兵工作的基本要求。组织落实就是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民兵组成范围建立民兵组织,符合民兵条件的公民除应服现役者外都编入民兵组织,搞好民兵连(营)建设,做到资料齐全,统一规范,保管良好。政治落实就是民兵及民兵干部政治思想坚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听从指挥,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民兵政治条件,确保民兵队伍纯洁可靠。军事落实就是按年度训练计划完成各项军事训练任务。确保训练人员达到熟练使用手中武器装备,掌握基础技术、战术技能。武器装备始终维持良好状态。年至年是唐全县民兵组织建设工作最活跃时期。各区、公社民兵组织都实现了“三落实”,民兵工作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年,中央军委在全军开展比武活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指示,增强民兵的战备观念,唐县人武部组织了多次军事比武。各个民兵连为了参加大比武纷纷建立“尖子班”,通过抓尖子带动整体军事素质的提高。西雹水民兵连在全县民兵连中人数最多,民兵连长为赵荣立,后由徐立成接任,指导员由党支部书记张秋忙兼任。西雹水民兵连下辖12个民兵排,设民兵排长12人,副排长12人。全民兵连共设36个班,每班设班长、班副各一人。西雹水生产大队大街上的墙上书写着“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兵民是胜利之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大字标语。唐县人武部选择西雹水民兵连作为全县的“尖子班”,当时西雹水民兵连配备有三八步枪,半自动步枪、全自动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苏式重机枪、掷弹筒,各种子弹。民兵连建有武器库,由两人专门昼夜看管,由于管理严格,防范到位,多年未曾出现过事故。西雹水民兵连从全连基干民兵中通过选拔确定了12名素质好的民兵组成尖子班:徐振锁、刘芬生、康荣庆、康占立、徐木起、顾兴林、徐文娟、徐月彩、徐爱芝、徐同月、范宝珍、张爱主。尖子班训练要比其他基干民兵要求高,训练科目涉及到比武的全部内容。尖子班付出的艰辛要比其他民兵要多的多。训练课目有练队形、拼刺刀、枪械知识、瞄准、匍匐前进等。练队形就是大家肩挎长枪操练,动作有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看、报数、齐步走、立停、稍息等。匍匐前进是最费力气的,有时把裤子和褂子磨破了,大家都很心痛,但谁都无怨言。那时生活困难,一条裤子和一件褂子对一个年轻人是多么重要啊。拼刺刀是众多课目中最提神的。教官大声喊着“上刺刀、预备用枪、突刺刺,杀!”的口令。尖子班按口令上刺刀,提枪至胸前,双目紧盯前方,左脚跨步,全身用劲向敌人刺杀,顿时整个操练场上呐喊声震耳欲聋。上枪械知识课,现场学习拆装步枪,几分钟将“三八”式步枪拆卸成枪管、枪身、枪托、机柄、击针等部件,然后将各部件安装回去。瞄准是训练主要课目,有三种瞄准方式,人趴在地上瞄准、半蹲瞄准、站立瞄准,缺口、准星、靶心在同一直线上,三点成一线,扣动板机时人要屏住呼吸。训练中,最累的要数实弹射击,要想获得好成绩就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反复揣摩射击要领。射击练习时尖子班子弹充足。在尖子班中射击成绩最优秀者是康荣庆和徐月彩,他们几次在保定军分区举行的比武中射击都是10发全中,因而获得“优秀射手”称号。西雹水民兵连配合政治运动经常利用晚上集合基干民兵进行政治学习,提高基干民兵的思想觉悟。组织基干民兵学习唱歌,赛歌。民兵连集合号令一但发出,各民兵排马上集合全排基干民兵,跑步向民兵连集合,边跑边呼号,边行进边唱歌。呼号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给人以振奋。教唱歌的是民兵教员顾兴林。民兵常唱的歌是《我是一个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打靶归来》《三八作风歌》《说打就打》等。基干民兵在田地里劳动休息时也唱歌,基干民兵都是年轻人,活泼,喜欢唱歌。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充足,无论干什么都信心百倍。年,西雹水民兵连基干民兵“八一”建军节这天参加了雹水人民公社人武部组织的“八一”会操表演。在“八一”前,西雹水民兵连每天利用中午时间,对全体基干民兵进行队列和步伐训练,这叫劳武结合,练武不误农时。年冬天,雹水公社人民武装部在北雹水举行了全社基干民兵大比武。年,参加了“八一”建军节雹水人民公社人武部组织的全公社的民兵拉练。这次拉练规模空前,全公社十个民兵连的基干民兵和社直属单位(文教卫生供销金融口)的民兵全部参加。他们各自背着背包,头戴防空圈,徒步从公社驻地东雹水出发向北经北雹水、中大洋、黄金峪、石南坡、南大洋至山庄尔,在西大洋水库水边列队,由保定商业学校在雹水供销社实习生演出文艺节目,整个拉练全程15公里,历时一天。年至年,西雹水民兵连尖子班参加了保定军分区、唐县人民武装部、大洋区武装部、雹水人民公社武装部举行的各类比武,都获得了优异成绩。西雹水生产大队民兵连的工作一度成为生产大队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发生武斗,所有武器全部上缴,民兵训练一度中断。年10月后,民兵工作逐步恢复。第十节十二队队长田中立田中立,西雹水村十二生产小队人,上世纪70年代前后曾任西雹水生产大队第十二生产小队队长。家中除父母别无他人。其父田老彬,又名田冻儿,早年做小买卖,挑货郎担游走四方,边走边吆喝:“红的颜色(shai)”,赶集上庙,全县各村的庙会集日熟记于心,张口就来。手中虽无大钱,但零花钱从不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用在田中立身上可是恰如其分。田中立其貌不扬,矮个子,脸黑黑的放着光,腰三道弯儿,左肩高右肩低,此人实诚,无坏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他可是十二队难得的人才。青年的田中立,正赶上抗战时期,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到唐县,年,深入各村辅导成立村剧团,当时西雹水村成立了村剧团,在全县属于比较有名的。村中一些年轻人聚在一起学唱戏,其中就有田中立。田中立好学,自己在家学吹箫,学拉京胡。在剧团上角色,因他的形象差,只能装个小兵跑跑龙套。到了50年代,他经常跟着剧团去到外地演出,他演的角色是一些不唱只有几句道白的小人物。合作化后,进入中年的田中立,冬天黑皮帽,德国青洋布袄,它没象别的年轻人那样随大流劳动,而是手拿马鞭,成了车把式,为12队赶大车。70年代,田中立当上了12队生产队长,在田中立带领下开展政策允许的多种副业。12小队建有粉坊,由张老奉当磨粉及漏粉把式。油坊由张老玉张老恩磨油,杨老准、杨老卿卖油,豆腐坊由康白清做豆腐,康福仓打下手。花坊由张同爱、康福才轧花,张金乱、任振雨、杨增艮弹花。这在西雹水村是屈指可数的,是比较有经济头脑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敢想敢干敢创新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如果赶上今天的改革开放,他肯定是一个企业主。田中立当生产队长与众不同,除了开办副业外,他想的是扩大全队的土地,一是在和尚寺水库占地腾一块儿,他带领12对社员抢一块儿,最后将和尚寺和和尚寺倒后抢得全成了12队的地了。二是在唐河滩里把洪水冲掉的耕地,进行平整并垫上土。经过12队社员一冬春大干,西河里几十亩沙滩变成了12队的耕地。别的队一见着了急,大队统一分配剩下的沙滩,这些只是12队抢了剩下的。这是12队比全村每个社员平均地多的原因。70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要访华,让全国人讨论。田中立组织12队社员开会讨论,年轻的社员戏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田中铰毛”,因为“荣”与“絨”音同,绒如毛。从此田中立也被社员戏称“田中”,或田头儿。田中立,青年未娶,不是他不想娶,而是女人没人寻他。人至中年,他娶一患脑炎后遗症女子。生产责任之后,晚年的田中立自己购置磨面机开磨坊。田中立过世后,患脑压后遗症的妻子思维一切恢复正常。大女纳一婿入门,当时十二队社员家家借钱给他,田中立之女后得一子,子结婚后复得一子,今田中立之女已当奶奶。第十一节垫滩年8月2-8日,7天7夜,暴雨下个不停,西雹水村大部分房屋漏水,西大洋水库洪水猛涨,泄洪洞泄洪,溢洪道出水,唐河洪水滚滚,冲毁西雹水唐河沿岸从闸上至东滩土地百亩余。损失最大的是十二队,被冲毁的土地达50亩。因为这个生产队的土地大部分在唐河沿岸。年冬,洪水退去,昔日的米粮川,变成了鹅卵石裸露的白茫茫的沙滩,十二队社员望着这片沙滩哀叹。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好在农业学大寨掀起高潮。十二队生产队长田中立,政治队长李忠贤陷入沉思,面对现实想出路。最后决定学习大寨大战狼窝掌的斗争精神,向荒滩要田。他们带领十二队社员,在倒去河平整荒石滩,计划将12队方田台地的土垫到荒石滩上,使其变良田,再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在年“农业学大寨”中,别的生产队学大寨只学形式,在村北建大寨田,垒地堦子。而十二队社员齐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大战唐河滩。年轻人拉小车,老人壮年妇女装车,小孩子在滩地里摘闸板,你追我赶。冬天下大雪,大雪一停,社员马上就出工拉土垫滩。年,12队社员苦干一冬:年,奋斗一春,终于垫出了50亩良田,比洪水前还扩大了20亩。正当十二队发动第二战役扩大战果时,别的生产队猛然醒悟,觉得十二队比他们聪明,他们两年农业学大寨,学的只是形式,没有学到根本,只有十二队结合自身实际,才是真正意义的学大寨。于是农业学大寨的战场由村北转向唐河滩。这时12队垫出的滩地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玉米。当时西雹水生产大队统一划分唐河滩垫地范围,全大队十二个生产队统一行动,唐河滩红旗招展,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年,全村垫滩余亩。唐河洪水吞噬的良田,经过社员们的奋战,荒滩终于又变成良田。西雹水人与洪水斗,学大寨,改天换地的顽强精神受到雹水公社党委的称赞。

杨增艮,年10月8日,生于唐县西雹水村,毕业于保定教育学院中文专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唐县大洋中学、六一小学和望都培英双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保定市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小小说月刊》俱乐部会员,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著有《岁月风雨》《凤凰屯》《春雨蒙蒙》《家乡纪事》《大洋区教育志》《西雹水地名史话》等,曾编纂《唐县志》《唐县年鉴》,并任副主编兼摄影。

杨增艮的博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jtqk/7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