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阳届高三高考前押题试题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8851.html
金太阳届高三高考前押题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崇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诉求和民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

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原则到具体规则,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增加了见义勇为免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及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保护个人信息制度等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事法律制度,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法典汇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根据民法典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特征进一步营造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力量的同时,辅之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

(摘编自张振芝、张莹惠《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材料二:

新学期第一周,身兼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走上北京二中讲台,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讲课中,张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题,聚焦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从中学生熟知的人和事讲起,从“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护身宝典,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约定,凝聚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等三个方面为师生们进行了详细讲解。

“民法典引导人们坚守公平正义。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诉你,要扶!民法典第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第条规定,除随父母的姓外,还可以选其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比如奶奶或姥姥的姓。如果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长大的,也可以选扶养人的姓氏。最后,还规定起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生活中,同学们用手机上网时,是不是下载了很多APP?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APP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很大隐患和挑战。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后果难以想象。民法典第条规定,我们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课后,高一学生陈庭轩感触颇深,法治课上的一个个小案例,让她知道民法典与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保护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拥护。高三学生肖政谕说,能切实感受到法治发展与时俱进。

(摘编自李澈《民法典怎样保护“少年的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有活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B.民法典提出的原则及增加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C.民法典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之大成。

D.民法典实施后,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这反映了我国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民法典的实际内容,也要适应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

B.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公民私权利,两者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撑,但又互不关联。

C.依据民法典第条的规定,“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手机APP泄露,公民可根据民法典第条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侵害当事人的民事权利的一项是()

A.某小区物业公司将小区中心花园出租给婚庆公司,收取了较大数额的“管理费”,并将此资金用于物业公司员工的福利发放。

B.小李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李尚往来”,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出生登记手续,但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质疑,不予受理。

C.某地一位女青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遭到某些“键盘侠”的攻击谩骂,其身份证号、手机号、工作地点等信息被人公布到互联网上。

D.某市疫情防控部门向社会发布流调报告,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时只提相关地点,隐去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

4.如何面向青少年有效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

5.材料一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否调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座古城的新气象

洪忠佩

蚺城山与儒学山牵手,向着锦屏山蜿蜒,环抱着的星江生发出无尽的气象。粼粼波光之中,古老的渡口埠头还在,朱熹命名的廉泉清澈如初,然而星江河畔却早已是景观桥拱立飞架。古朴的婺源延展开来,呈现出一江两岸的城区格局。

婺源县城又称蚺城。蚺城,得名于五阜起伏的蚺城山。那“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壁月、保安、锦屏”八大城门,俨如历史的时间戳。城内,粉墙黛瓦的民居,氤氲着水墨的气息。鳞瓦间,屋檐下,飘逸的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市井味道。

山环水绕,婺源显得质朴而灵秀。顺着保安门的石阶而下,是小北门埠头。洗衣妇女在水面撩起的涟漪,水边玩耍孩童的嬉闹声,像是按下了时光机的回放键,让我与婺源的过往在水面上一圈圈地浮出。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我背着帆布书包从大鄣山沿轮溪而下,转校到了县城读中学。彼时,婺源只有星江大街两侧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进出县城,只有西门是钢筋水泥大桥,其他的都是木桥与浮桥。

毕业后,几经辗转,我留在了县城工作。当时,我的工作单位就在星江河畔,与廉泉只隔一条马路。和廉泉做邻居多年,有时远方的朋友来了,我便提壶去廉泉取水泡茶,与来客共同分享一份古城的甘甜、惬意。

真正让我沉下心来解读婺源,是十几年前调到县文化馆工作之后。十字街19号的二层砖木小楼,是与县图书馆合用的办公楼。在那里,我逐渐读到了李白、苏轼、黄庭坚、宗泽、岳飞等历史人物与婺源的交集,读到了朱熹等先贤在婺源留下的文脉,以及这片土地上千年传承的耕读之风。

我试着从婺源出发,沿着时间的河流去追寻他们。可有时候,他们留给我的,却只有一个个远去的背影。

未曾改变容颜的是蚺城山,至于山上的“溪山第一楼”、山下的“紫阳书院”,我只有去西湖荡的担水巷中听老人讲古了。“咕咚”一声,水桶落在古井里,倾斜、汲水、提起,老人一气呵成,而他讲述起“溪山第一楼”的来龙去脉,却是模糊的。

婺源的肌理实在是神秘,我想要亲近她,常常需要通过一条河流、一棵古树、一块城砖、一条深巷,抑或是一口古井。婺源的街巷之中,遗存有许多古井,唯独虹井是在朱熹故居的小院里。“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想来,朱熹父亲朱松在为虹井题写井铭时,已经有了超出井水之味的体味。

夜里,南门街一片静寂,我与妻子住的阁楼与虹井近在咫尺。

对一座古城作深度的注视,是需要耐性与时间的。走进婺源青石板的街巷,那鳞次栉比的古旧与深幽里,处处彰显着张力——先儒街、儒学前、大庙街、武营巷、衙前巷、龙船巷、四柱牌楼下、八角亭下……婺源有六十多条叶脉状的街巷,那是一个怎样的历史纵深呢?

时常,我独坐街巷中,望着屋檐之间挤出的一线天光,听到的是弹棉花的声音、踩缝纫机的声音、敲铁皮的声音、剖竹起篾的声音,倏忽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

每一次,我都恍若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从清代旧志的手绘图上看,婺源的城郭受三面环水的影响,历史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我常以为,婺源县城小有小的好处,比如上下班可以选择步行。甚至,早晚可以从新城区走到老城巷口,站着等一箅气糕或一笼韭菜豆腐包子蒸熟出锅,或者直接坐下,等摊主炒一盘螺蛳嗍嗍。如果愿意,还可以走去廊桥上听徽剧票友吹拉弹唱,抑或去星江河畔看老者垂钓。

一晃,又是几年了。代替十字街19号的,是钟鼓楼,是武营广场,往前是“文公阙里”牌楼下的街市。新城区呢,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文公路、书乡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纵横交错,新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茶叶职业学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中心、徽剧传习所,还有体育中心与高铁站,无不显示着一座县城的发展与更新。

所有这些,一条河流都在见证着。

事实上,星江是江西五大河流饶河的源头之一。每天我在星江河畔徜徉,就是漫步在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范围之内。生活在婺源的居民是幸福的,在城区的星江河面上,就可以看到白鹭飞舞、鸳鸯嬉戏,不用走出五公里,还能捕捉到靛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婺源,是我栖息的地方,也常常走进我的创作之中。这座位于赣浙皖边界的古城的气质,星江河流的浸润,以及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不断地影响着滋养着我。贴近婺源,贴近星江,就贴近了我的精神原乡。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有了天光云影,有了波光潋滟,有了鸟语花香,一座古城的气象,在星江河畔荡漾开来。

(选自《人民日报》年12月21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城名由来,说婺源城八大城门“俨如历史的时间戳”,形象地写出婺源城年代久远的特点。

B.文章写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与婺源有交集,写朱熹等先贤给婺源留下文脉,可知其人文底蕴深厚。

C.文章说婺源城“历史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又说“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透出作者对“新气象”的自豪。

D.作者写自己时常“独坐街巷中”,“从新城区到老城港口”吃传统美食,说明作者是一个怀旧的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篇即点题,写到了“古老的渡口”“朱熹命名的廉泉”还在,同时写到“景观桥拱立飞架”,照应了题目。

B.文章写婺源城,从古城门、山水、古井、街巷、各色美食等方面着手,选材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C.“一条河流都在见证着”婺源城的“历史纵深”与现在的“发展与更新”,两者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今非昔比的感慨。

D.文章说婺源城是自己的“精神原乡”,表达了自己对婺源城的依赖,卒章显志,对婺源古城新气象的赞许溢于言表。

8.文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我试着从婺源出发,沿着时间的河流去追寻他们。可有时候,他们留给我的,却只有一个个远去的背影。

9.本文为《人民日报》“我与一座城”征文刊登作品,如果你是编辑,请谈一谈刊用本文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陶弼,字商翁。少俶傥,放宕吴中。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经侬寇,井庐荡然,人不乐其生,弼绥辑惠养,至忘其勤。诸峒献土物求内附,弼降意抚答,谢其贽,皆感悦,无犯边者。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不坏。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

留知顺州。州去邕二千里,多毒草瘴雾,戍卒死者十八九。弼亦疾甚,然蚤暮劳军,视其良苦,意气激扬。士莫不感泣,强奋起为用。交人袭取桄榔,扬声欲图州,独难弼。素得人心,贼动息皆先知。获间谍不杀,谕以顺逆,纵之去。恩威两施,以是终弼在不敢犯。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

(节选自《宋史·陶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B.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C.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D.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女,即宗室之女,本指君主同宗的女儿,清代“公”以下之女统称“宗女”。文中指侄女。

B.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即是此意。

C.课,本指古代的一种赋税。文中之意为“使缴纳赋税”,是文言中常见的词类活用。

D.拜,既有授予官职又有接受官职之意。文中“拜”的意思与“公车特征拜郎中”的“拜”不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弼被人重视。丁谓见到他将侄女嫁给他,杨畋接受他的建议并让他带兵袭击敌人获得胜利而取得功名。

B.陶弼关心百姓。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便利。

C.陶弼身先士卒。会击侬智高,他舍舟步出赴畋;抗洪救灾,他扛着铁锹,和大家一道做了一千多土袋放在路边。

D.陶弼声名远播。遭受战乱躲在山谷的百姓知道他领军前来就都还家,交人因为他的殿后和驻守不敢轻举妄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

(2)邕经侬寇,井庐荡然,人不乐其生,弼绥辑惠养,至忘其勤。

14.陶弼让交人不敢行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除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1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16.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嗟来之食”是出自《礼记》中的一个故事,常用来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化用了这个典故。

(2)《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现在常用来指一个人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开始沉入寂静,孕育着另一个高潮的到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8.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想象、夸张、反问B.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排比、反问、想象、引用D.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19.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①③④②B.④③①②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

20.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由公安部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11月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②本届警博会在举办线下展览的同时,③首次开设“云上警博会”,④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办展的全新展览模式。⑤“云上警博会”分“大会概览”“云上展厅”“装备总览”三个模块组成,⑥满足用户在线观展。⑦据了解,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自年起已成功举办9届,⑧是亚太地区乃至我国公共安全领域具有行业权威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专业性展会。

22.下面是某地厨余垃圾处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者,国之干”,英雄是国家的骨干支撑,是我们民族不可缺少的基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历来不乏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的英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让我来”的杜富国,“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的坚守在抗击疫医院院长张定宇……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同学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jtqk/7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