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博士生答辩公告

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刘佩芝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

学位论文简介

研究内容

本文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我国市场激励型低碳治理环境政策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及其内在机理。合计为8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1章为绪论,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其中,研究背景针对我国低碳治理政策发展历程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这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的建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第2章为文献回顾与评述。首先针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宏微观政策效应进行文献回顾;其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对环境规制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重点分析了已有研究对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创新关系的争议。最后,对政策效应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第3章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本章依据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效应及机理剖析的思路对该议题展开理论探讨,从而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理论框架。由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政策是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实施,而企业技术创新天然具有知识溢出和学习模仿的特性,因此不仅是试点区域企业将受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非试点企业也可能受到该试点政策的间接溢出影响。因此,本章结合试点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双重研究视角,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区域内部企业创新试点效应与对非试点企业溢出效应的内在逻辑;此外,本文基于企业外部激励、内部驱动这两个维度,结合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和背景,从市场碳价信号、外部融资约束、企业风险承担与环境责任四个视角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效性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

第4章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试点效应影响。本章考虑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下企业非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这两类创新产出受到碳交易影响的不同的可能性。采用-年中国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政策效应评估方法、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影响,分析碳排放权交易下企业进行绿色和非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动机。最后,从企业所有权性质、企业规模等方面针对政策效果进行异质性分析。

第5章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非试点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影响。本章根据“新地理经济学”理论,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将地区内溢出(垂直溢出效应)与地区间溢出(水平溢出效应)纳入实证研究框架。通过实证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下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所具备的“高位压力”、“低位吸力”等特征。

第6章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性的外部机制,具体包括政策本身的碳价信号与政策配套金融资源支持。本章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直接回归和分组回归模型,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信号实证检验了碳价格高低和波动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此外,剖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我国试点地区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以及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影响。最后,还从企业所有权性质、规模等方面针对政策效果进行异质性分析。

第7章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性的内部机制,具体包括企业风险承担与环境责任承担行为。本章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直接回归和分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企业风险承担与环境责任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机制作用。此外,还从行业竞争激烈程度、风险分散能力等方面针对政策效果进行异质性分析。

第8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将对博士论文的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和概括,接着对本文研究结论分析有价值的启示,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列出本文存在的研究局限于不足之处,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主要创新点

第一,本文考虑了非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这两种创新产出受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的不同的可能性,从而区分该政策下企业不同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动机。尽管专利产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很好地代表创新能力,但只有绿色技术发明能够代表企业碳减排能力和低碳竞争力的实质性提升。仔细研读现有文献不难发现,既有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创新的文献中大多聚焦于验证环境规制促进企业创新的“波特效应”是否存在,但尚未将企业创新的方向和动机加以区分。本文基于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获得的独特经验发现,碳交易政策提升了企业非绿色技术创新产出数量和效率,但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的产出数量。相较于以往的研究结论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差异化效应的发现。其揭示了在类似中国这样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微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造成了更为复杂的差异化影响效应这一客观事实,针对非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策略性的“迎合”动机与“搭便车”动机。

第二,本文基于试点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双重效应视角,突破了传统准自然实验设计中缺乏空间维度、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局限,也提供了更可靠的微观计量证据。在试点效应的研究中,采用碳交易政策试点地区范围内的非试点行业作为本文的控制组,从而保证采用双重差分法运用的重要前提——即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平行趋势能够被满足。研究表明若不考虑政策的溢出效应,环境规制政策影响将被高估(Xiao等,;范子英,)。因此,本文还进一步考虑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的间接溢出效应。一方面,本文通过考察“垂直溢出”效应,排除了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区域内、非试点企业的溢出效应,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在双重差分模型设计中所采用的控制组不会受到碳交易政策的干扰,这种做法可以使得结果估计更加准确。另一方面,本文还考察了“水平溢出”效应,通过对非试点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技术创新溢出的链式循环,也对有关碳交易政策和企业创新之间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的不足之处作出有益补充。另外,在计量方法选择上,本文在准自然实验因果识别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结合纳入碳交易政策的试点企业地址的经纬度坐标,计算企业两两之间的地理距离并推算出距离矩阵,从而使得处理组和对照组溢出效应的识别更为精准。

第三,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被抑制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新思路和新依据。目前尚无文献针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效性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的梳理,实证方面的证据也同样匮乏。本文在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被抑制的结论后,进一步剖析了政策未能充分发挥有效性的可能原因和机制,为实务界理解碳交易政策实施后真实的微观经济后果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解读。具体而言,本文结合企业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将其纳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创新”的分析框架,分别从碳市场价格信号、金融资源支持、企业环境责任与风险承担意愿这四个方面,多维度、多层面系统论证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存在情境依赖和边界条件,碳交易政策有效发挥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促进作用的“波特效应”依赖于外部碳价信号的有效传导、可持续金融的支持,以及企业内部风险承担和环境责任的积极履行,本文为疏通碳价信号向微观实体企业技术创新的传导渠道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02

主要学术成果[1]本人一作,导师二作.HowdoesChinasdecarbonizationpolicyinfluencethevalueofcarbon-intensivefirms?.FinanceResearchLetters,,43:.[2]本人一作.Re-ExaminingtheI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lshg/10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