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向英雄的抗战老兵

医院订阅哦!编者按

抗战时期,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有的为党组织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有的为前线官兵纺线、织布、做军衣军鞋,带领群众推着独轮小推车送衣送粮上前线,有的组织担架上前线搬运伤兵……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英雄群体的代表之一,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仰望英雄,我们满含热泪……

1图为庄印芳在拥军陈列馆内介绍

庄印芳,女,86岁,年10月出生,年11月入党。年参加了邳睢抗日支前姐妹团,为活动在当地的邳睢县农民抗日救国大队、邳睢青年卫国大队送水送饭送情报。曾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十大新闻人物,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感人如斯:抗日战争时期她是支前模范,和平时期是拥军好妈妈“。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却拥军一辈子。为给立功战士颁奖,她卖掉房屋住进草棚,节衣缩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却把毕生积蓄都用在了拥军优属上。她没有花政府一分钱,也不愿接受社会资助,建起了国内首家个人拥军陈列馆。以老人为原型的电视剧《运河儿女》、《偏心眼》和电影《此生此爱》广为传颂。

2

李兰英,女,87岁,年3月出生,年4月入党。年,13岁的李兰英加入了儿童团,担任团长,带队为党组织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并带头做布鞋、送军粮,积极参加抗战支前工作。年,李兰英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妇联委员、主任,先后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渡江战役”等支前工作。解放后,她不事张扬,一直在家务农。她曾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年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机智勇敢:作为一名儿童团长,李兰英勇挑重担。一次任务紧急,要将抗日标语等宣传品从张甸快速送到泰兴等地,她主动请战。没有想到途中突遇日伪军,她凭着机智勇敢,圆满完成任务。李兰英回忆道,当时,她将宣传品藏在篮子里,假装挑猪草。发现日伪军后,她快速将宣传品转移到草地中,敌人检查篮子,将猪草倒了一地,见什么也没有,无话可说,扬长而去。

  抗战期间,李兰英还经常跟随区乡领导组织妇女扫盲识字,宣传抗日。她还带头为新四军做布鞋。“纳鞋底最有讲究,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要纳的密些,中间部位则稀一些,这样的布鞋穿得才结实。”李兰英说,当时,家里的床单、被单都用来纳“千层底”。最快的,做一双鞋也要两三天时间,忙的时候,常常整晚不睡觉。

3图为曹冠祥向社区的孩子们讲革命传统

曹冠祥,男,86岁,年12月出生,年8月入党。年以来,先后参加秘密锄奸队、惠东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任接头户,以在富农家做长工为掩护,跟随我地下党执行对日本鬼子据点的侦查任务。后任南通市纪委副书记,曾荣立三等功、获南通市粮食系统二等模范称号,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战斗“不止:年,年仅15岁的曹冠祥在启东东安乡的一个富农家做长工。镇上有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鬼子安排老百姓给他们站岗,防止新四军过境。曹冠祥借站岗之机,侦查鬼子据点地形和日军行动规律,及时向中共地下党汇报。利用曹冠祥的情报,新四军伪装成菜农上街,连续三次成功刺杀日本兵,闹得日本兵心惊胆战,最终仓皇逃离东安乡。新中国成立后,曹冠祥先后在财贸、粮食以及纪检战线工作多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4

于秀珍,女,89岁,年8月出生,年2月入党。15岁就加入了儿童团,站岗、放哨、送情报,抗战时期任妇救会主任、妇联主任,积极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衣军鞋,带领群众推着独轮小推车送衣送粮上前线。曾获优秀共产党员、治保调解先进个人、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任过县乡人大代表,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爱党一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山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5岁的于秀珍加入了儿童团,开始了站岗、放哨、送情报的抗战生活。她当年所在的滕家乡豹村位于鬼子三个较大据点的中间,三处的鬼子经常外出扫荡,见什么抢什么,“我们儿童团当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放哨,我们站在山上,如果发现有鬼子来了,就用竹竿打松树,鬼子从哪个方向来就把松树往哪个方向打,下面站岗的人看到松树动就知道有鬼子来了,赶紧组织群众转移。”

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部队给他们儿童团岁数大点的都发了两颗手榴弹,“外出执行任务时都别在腰上,如果碰到敌人,可以放一颗,但另外一颗不能随便用,只能在跟鬼子汉奸拼命的时候才能用。”作为儿童团的团长,于秀珍还经常参与埋雷任务,“有一次几个村联合进行埋雷训练,我和邻村的一个30岁大姐一组,埋的时候是两人一起埋,后来拆的时候是她一个人去的,结果发生了意外,这位叫车兰春的大姐当场牺牲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于秀珍后来成为了当地妇救会的会长,不仅组织广大妇女为前线战士缝棉衣、纳鞋底,还帮助军属挑水、劈柴做家务,“有战斗任务的时候,我们就组织担架队上前线帮忙运输伤兵。”于秀珍至今还记得,有次部队打仗,她们从前线抬下来一个鬼子伤兵,后来还给鬼子伤兵熬稀饭喝,结果鬼子兵发狠,一口咬下了老大妈的手指。“大家都恨死鬼子了,但部队有纪律,后来老大妈跟我说,一定要努力做好支前工作,让部队多杀鬼子,为她报仇。””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一直以来她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

5

陈必华,男,90岁,年10月出生,年3月入党。抗战时期担任村长,积极开展支前保障工作,支援抗日力量,曾带领一支由当地40多位农民组成的突击队,配合部队将被日军抢走的大批棉花全部夺回,及时送到根据地支援抗战。长期在基层从事行政工作,从不计较名利得失,离休在家继续发挥余热,关心社区建设,教育身边的青少年勤奋学习成才报国,曾获常熟市“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奖,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保障先锋:年,陈必华16岁,因日军侵略被迫失学。就在那年,由于家乡闹粮荒,他与同村农民邹庆开去附近村里的亲戚家借粮,突遇日军扫荡,他们跑进一户农家躲避。这家的老太太刚过世,正在办丧事,现场还有一位正在村上做群众工作的新四军战士。陈必华临危不惧,称他们是来奔丧吊孝的,躲过了突击搜查,也机智地掩护了新四军战士。亲眼目睹日寇的暴行,陈必华坚定了自己抗日报国的决心,第二年他就参加了革命。年,他担任射阳县永和村村长后,积极组织当地群众,配合新四军做好军粮征收运送和征兵工作,为前线抗战提供保障。当新四军准备端掉县城的日伪据点时,陈必华组织村里的40多位群众成立支前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并将敌人仓库中的大批棉花等军需物资搬运出来。年,陈必华随解放军渡江南下,在当时的吴县粮食系统工作,年调至常熟,长期在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离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关心社区建设,资助贫困学生。现在,90高龄的陈必华仍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每天读报看新闻,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6

金炳元,男,86岁,年12月出生,年10月入党。抗战时期受领地下党员安排的革命工作,在敌伪“清乡”期间,为隐藏在荒郊野外的地下党送信送粮,及时联络情况。回乡休息后继续发挥好一名老党员作用,积极协助村委会做好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评价,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情报接力:年11月,日军强行登陆野猫口,当时只有9岁的金炳元就住在附近,家中四人被杀,两间房屋被烧,日寇烧、杀、抢、掠的暴行,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画面至今仍深深地烙在金炳元的记忆里。

  当时,金炳元的外婆家是我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点,他就利用自己年纪小不引人注意的优势,经常为新四军传递情报。

  在日伪“清乡”扫荡中,金炳元还为两名从太仓来的革命同志购买干粮,协助她们撤离。

  金炳元回忆,当时有一件事他记忆最为深刻。那一次,他需要将一篮损坏的武器转交给新四军运送到后方维修,就在他来到指定地点的时候,意外出现了。那时候看见日本人过来,我打扮成割羊草的人,割好羊草倒在里面盖上去。后来我把那个篮换了个地方。换了个地方他们(新四军)来要找不到的,只好守在那儿(两天),那时候是危险的,日本人一直在周围,后边趁东洋人不备,成功完成任务。   

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常熟人民就是这样和新四军相互支持,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中,用热血和生命孕育了伟大崇高的沙家浜精神。金炳元孙子夏珂也为爷爷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和骄傲。

  解放后,金炳元当过生产队队长,也进厂当过工人。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金炳元老人依然耳聪目明,能自己打理生活,闲时也喜欢骑车到处逛逛,享受着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7殷寿松老人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

殷寿松,男,90岁,年4月出生,年7月入党。年参加了滨海抗日支前团,为活动在当地的八路军、滨海县抗日救国大队送水、送饭、送情报,在解放八滩、高荡、打东坎、七套战斗期间,带领群众推小推车、抬担架运送伤员,建国后,担任村干部继续支持拥军爱军,对党忠诚如一,表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曾多次获“支前模范”称号,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忠诚如一:年10月,殷寿松出生在滨海界牌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年3月,17岁的殷寿松参加了民兵组织,加入了“滨海抗日支前团”,为活动在当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滨海县抗日救国大队送水、送饭、送情报。由于表现突出,参加民兵组织仅3个月,他就秘密加入了党组织。

年3月,日军在八滩王桥安设据点。年3月30日晚,战士们展开了对盘踞在八滩的日军的攻击。日军拼命抵抗,战斗异常激烈。这时,奉命参战的县武装大队和殷寿松所在的民兵中队以及周边群众,纷纷找来火油、柴草、门板等点火和阻敌工具,全面投入战斗。据殷寿松回忆,他所在的民兵中队同新四军战士们一起把蘸油的棉花球绑在长竹竿上,抛向日军大院的房顶,随着大火熊熊燃烧,火势越烧越旺,日军死伤惨重,哭喊成一片。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鏖战,战士们终于攻克据点。

建国后,殷寿松担任滨海县界牌公社学地大队党支部委员兼第二生产队队长达20多年,其间,殷寿松经常到山东省去买山芋秧苗,来回全靠步行,尽管殷寿松的口袋里揣着多元现金,但他坚持煮山芋干吃。当时生产队存放粮食的仓库钥匙殷寿松手里就有一把,他宁愿挨饿,也不动用权力将生产队的粮食拿回家。

  多年来,为了减轻子女们的负担,殷寿松一直坚持自食其力,靠自己种地维持老夫妻俩的日常开销。但多年前,老伴姜红英左眼患白内障,右眼患青光眼,终致双目失明。自从老伴双目失明后,殷寿松主动承担起照料老伴的义务和责任,一日三餐全都是他做,老伴想吃什么,他就做什么。

8

李成兵,男,86岁,年2月出生,年7月入党。抗战期间为八路军送信,先后带领担架队20余人支援前线,带领民兵搭船桥为部队顺利通行打击敌人提供保障。建国后任治保主任,直至年退休。曾2次荣获省治安模范称号,并参加省表彰大会,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年8月,年仅15岁的他加入“滨海抗战支前团”,为活动在当地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队伍做工事、传递情报,运送伤员。同年,在东坎镇的一次抗击日伪军的战役中,李成兵和其他队员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运下了30多名伤员,把许多战士从死亡线上抢了下来。

伤员救星:“当时没有担架,我们就用门板去抬伤员,碰到沟河就在船搭起的桥上跑。”李成兵说,战斗中有牺牲在所难免,在做担架队员的那段时间里,自己亲眼目睹了许多队员为抢救伤员而倒在血泊中,“这些都没有让我们感到害怕,因为大家满脑子想的都是要用最快的速度将伤员从战场上运下来。”

解放后,李成兵长期担任治保主任,维持地方治安,多次为公安破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一直到年才退居二线,期间多次荣获省治安模范等荣誉。老人始终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家人,先后把2个儿子送到部队参军。

李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早上4点半钟就起床了,先在家周围走走,然后就骑着自行车出门,傍晚还到淮河入海水道里去游泳。老人每天都要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运动,散步、骑车、游泳,风雨不断。

9

施宜,男,94岁,年出生。解放前,从事地下交通工作,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工作、生活都十分艰险,也曾痛失战友。文革时,施宜被定为反革命,日夜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身边有13人自杀,但他却坚持了下来。离休时,原本应是正局待遇,却变成了副局,没有一句怨言。他的一生,充满着颠沛流离与荆棘坎坷。在历经种种磨难后他仍然容光焕发,从容淡定,是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支前模范之一。

卧底生涯:年,已经有两年党龄的施宜进入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六年间,施宜党员身份没有对任何人公开,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

“学校里是相对安全的,我知道下铺的两个人都是党员,但他们都不知道我也是。有时候为了防止(集中在一起)暴露身份遇到危险,我还会特意跟他们分开,去上海交大睡觉。”施宜说,地下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谨慎。

刚进入大学时,施宜就经舅舅介绍,进入英租界内的警察局任职。很快,太平洋战争爆发,位于嵩山路淮海路的英属警察局被汪伪政权接手,施宜也被调去做了秘书。

由于秘书负责在夜晚整理一天的文书,施宜有了接近汪伪政府秘密情报的机会,开始“双重生活”。白天,他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到了夜晚,他仔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lshg/5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