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513684.html
莆田盐,中国舌尖上的美味
文丨林春荣图丨林剑冰、黄智三
本文发表于《莆田作家》,
△盐业工人正在扒盐图丨林剑冰
1
中华文化浩繁而又绵长,辽阔而又丰富。饮食文化可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族群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一句经典的名句“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食在民人的生命意识中是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民无食便不安,国便不稳。而在食中,柴米油盐却是首当其冲,缺一不可,是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必需品。在元朝诗人兰楚芳《粉蝶儿·恩情》词中,把柴米油盐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若要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凭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
有人还说过:“爱情不在花前月下,而是在风雨同舟时,柴米油盐间。”由此可见柴米油盐是所有食人间烟火的人必须考虑的一个生存问题。柴米油盐是物质的,也是生命的,它们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盐在中国的起源,是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样漫长与悠久的。《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从卤到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以海水煮卤,煎成盐,这是中国人最早的煮盐历史。煮海水为盐,即煮卤水为盐。中国人取盐的历史,大约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期。
△靠太阳吃饭的盐业工人常常冒着酷暑上岗图丨林剑冰
莆田,倚山临海,海岸线长,浅海滩涂面积辽阔,海水含盐浓度高,煮卤为盐的历史同样是悠久。据《莆田县志》记载,莆田沿海盐民煎制海盐的历史是在唐朝开始。唐朝,莆田先民在南北洋大海滩上围海造田,挖塘蓄水,去卤涤咸,用韧而不舍的毅力,公而忘私的精神,经过三百年筚路蓝缕的拼搏,筑堤拦水,造陂引水,终将在大海荡上开垦数万亩肥沃的田野,开发成一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莆田先民在平原上筑庐为家,造屋成村,并在这沃野百里的平原上,筑书堂,开儒学,登进士,擢明经,刮起了古代儒学文化的风暴,最终把莆田读成天下闻名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莆田南北洋平原就是一个辽阔的、一望无际的大滩涂,壶公山、凤凰山、天马山、九华山、囊山等山峰,自南而北簇拥着平原、溪流、滩涂,直至兴化湾畔,这是莆田文明的核心区,也是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滩涂、海水、咸涩、卤水,莆田煎卤为盐,煮海为盐,或是一件寻常的小事。从《唐书》或有关莆田的历史中,打凿水井,寻找泉水,倒是隋唐几百年间考验莆田先民智慧的头等大事。
在清朝乾隆年间修纂的《兴化府莆田县志》中,对每一口水井都有详细的记录,城内有梅峰井、义井、福泉井、梅井、留公井、石幢井、龙井、洪井,这些水井都是唐朝时挖凿的,说明水井、井水对一座城的重要性,城外,每一个里也都详细地记录每一口井的地理位置、来历,甚至肇凿者。比如城里二里许,白湖的灵惠井,在《兴化府莆田县志》中,这样记载的“灵惠井,在白湖之侧。环境斥卤,而井居其间独甘,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始封灵惠,故井亦名灵惠泉”。又比如连江里的琳井,县志曰:“琳井,在黄石上亭”。前志载:“唐古田令朱玑凿。有石刻”。
井水、淡水,对莆田人来说具有更深刻的生活意义。井水、淡水,意味着可以生存,可以围海造田,春种秋收。在莆田旧县志中,对筑陂引水、挖塘蓄水、造堤拦水,都有详细的文字记录那一段又一段矢志不渝的沧海桑田。而且,对境内的每一口水井都有文化基因条形码,从中可以寻找出这口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
卤、盐,对于莆田人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临海而居,海水环抱,煮海为盐,煎卤为盐,是莆田人的举手之劳。我在几个版本的《莆田县志》或《兴化府志》中,唐朝的莆田盐只是几笔十分简单的介绍。“唐代,开始煎制海盐”,“唐代,县内盐民多独户煎盐”。或许,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取海之利的农耕文明,莆田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莆田煎制海盐的生产规模较小,史志中对莆田盐并没有特别的注解或推介。
△盐业工人正在扒盐图丨林剑冰
莆田人不仅在文化上具有后发制人的坚毅,“弯道超车”的勇气,而且在煎盐方法上也在生产实践中独辟捷径,大大提高了煎盐制盐的生产效率。唐五代,莆田盐生产方法是沿用汉代的牢盆煮盐法,“编竹为盆,煮波出素”。在此基础上,莆田盐民改进了生产工具,提升了煎煮的技术含量:“把径1丈深1尺,平底的铁制盐盘上下四周涂上牡蛎壳灰,置于灶上。一灶灶眼多的有十二三个,少的有七八个,各灶眼共同加热这个盐盘。用竹管自卤池接卤水注入盐盘,煮沸后卤水逐渐浓厚,除去水就结成盐。然后用竹帚在盐盘内扫集,用竹片推推,用镬子打捞湿盐移入灶旁木架上的竹篾筐内。”用这样煎煮卤水的工艺方法,周而复始,每天可煎煮盐三起,大盐盘一起可得干盐一百公斤,小盐盘一起可得干盐十至十五公斤。
莆田盐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一种测试卤水浓度的土办法,即用鸡蛋和莲子、桃核仁放在水里,卤水浓度浓厚的则鸡蛋、莲子、桃核仁垂直浮在卤水上,若卤水浓度只有一半,则鸡蛋、莲子、桃核仁沉底。正是用这种方法验证卤水的浓度,可以科学地提高煎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莆田盐民从生活中感悟到煎卤为盐的工艺方法,从生产中提升煎卤出盐的效率,这是莆田盐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莆田盐民能在盐业劳动中伟大的创新。
2
唐代,在科举取仕数量有限的前提下,莆田士子在唐中期发力,以四十多个进士明经展示这一方人的聪明与才智。在即将拉开的大宋王朝序幕中,莆田更是以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进士、状元、榜眼、贡员,刷爆了大宋科举文化圈,在这个美好而又幸福的朝代,莆田人的幸福指数是极高的。木兰陂、延寿陂、南安陂、东甲堤等重要堤防陂堰的筑建与重建,兴化平原终成为闻名八闽的“兴化粮仓”。军学、县学、文庙、书院层出不穷的创建,和遍及城与里的书堂、书社、藏书楼,构建了莆田气势恢宏的教育网络与教育版块,极力推进了大宋王朝莆田士子进士、贡士井喷式的爆发。宋绍兴十年(年)至宋淳熙二年(年),三十五年间朝廷十二科省试中贡士人数,莆田县就有八百人。如此广泛而又高质的教育体系,成就了莆仙两县携手进入宋朝进士十强县行列,莆田一县就达千人,稳居“天下进士第一县”的宝座。在数量如此之多的进士、贡士的基础上,莆田也产生了众多大师级的人物,蔡襄、蔡京、蔡卞和“北宋四大家之一”,著名理学家林光朝和“红泉学派”,著名历史学家郑樵和二百卷的《通志》,伟大诗人刘克庄和二百卷《后村大全集》,还有众多优秀文艺大家以他们的宋词宋诗文章,惊艳大宋王朝文学圈,这个朝代莆田士子有一百多人的诗词被收录《全宋诗》、《全宋词》中,是闻名天下的“文献名邦”。
莆田人有这么幸福的生活,有着这么风和浪静的社会环境,得益于宋初的陈洪进纳土归宋。正是陈洪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从人民安居乐业的期望,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以漳泉两州十四县版籍正式献归宋朝,确保福建三百年的和平岁月,福建凭借两宋王朝三百年的社会安定,后来居上,成为大宋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版图。
△盐业工人用小车将盐运到堆场集中堆放图丨林剑冰
在陈洪进割据漳泉十四县,成为一方诸侯时,也有过割据称王的幻想,在这十六年间,陈靖、陈应功等莆田籍名士,力劝陈洪进认清历史形势、社会大局、人民利益,最终促使陈洪进下定决心,纳土归宋。
《兴化府莆田县志》坛庙、祠宇之陈侯灵应庙,“侯讳应功,生于涵江之东山,少慷慨忠勇,常以邓、葛自许。太平兴国初,劝陈洪进纳土于朝,闽人奠枕,侯之赐也。是年,游洋寇凭据山溪,侯任前锋,越溪谷鏖战,为贼刃所劘。寇平,乡人为庙以祀之……”
陈应功,涵江东山人,“少慷慨忠厚,常以邓、葛自许”,说明陈应功自小就习武艺,读兵书,深知民族大义,在陈洪进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之时,“条陈古今天下得失之由,备述天命人心归之意”根绝陈洪进拥兵自重的念头,最终献户籍地籍归宋,陈应功乃有功之臣,宋朝廷敕封陈应功为平闽将军。
△盐工正在扒盐图丨黄智三
宋太平兴国三年(年),陈洪进刚刚完成了纳土归宋的历史义举,仙游游洋林居裔举兵谋反,聚众达数万人反宋,自号西平王。林居裔举兵之时,势如破竹,摄莆田县城,攻泉州城,震惊了宋廷。陈应功又一次挺身而出,自请征讨,遂任前锋,越岭翻山,一路高歌猛进,孤军深入溪谷,与林居裔起义军进行一场天昏地暗的鏖战,不慎被贼刃所伤,不治而亡。乡人感其忠勇,扶护舆梓以归,并在涵江盐仓之西边张真君庙的右边立祠奉祀。
涵江盐仓、陈应功祠,在大宋王朝开国立朝之初,便用地理与地址的方式,构建了一种莆田盐文化的刍形。正沿着时间的河流,涵江盐仓也将不断更名,不断在莆田经济中凸显出重要性,而陈应祠也随着大宋皇帝的四次褒封而成为莆田里人四季奉祀的忠祐侯、莆田“盐神”。
《兴化府莆田县志》坛庙祠宇中,有一段关于陈应功显神灵受敕封的历史记载:“建炎初,里人观察使陈淬宣抚淮南时,寇聚于垣,见陈将军神旗前导,寇锋披靡。他如珍护护盐艘,保障乡邦,随呼随应。淳祐十二年,赐‘灵显庙’额。宝祐、咸淳以来,叠封‘孚善广利嘉泽侯’。景炎元年,荐封忠祐侯。”
宋理宗皇帝还亲自题写匾额:“灵显祖庙”,赐于祠庙悬挂,因此,凡信众沿袭这种叫法,把涵江盐仓边的陈侯灵应庙尊称为“灵显祖庙”,从灵显祖庙分灵出的有涵江雁阵宫、庄边滁洲祖宫、长乐陈侯庙,以及遍布在沿海盐场各处立庙奉祀陈侯的庙宇。
陈应功,忠祐侯,一个忠勇的将侯,一个世代奉祀的英雄神,也是人类历史上首创“晒盐法”的盐神。
3
在中国盐史上,煮海为盐、煎卤为盐是中国古代制盐的主要方法,即使是唐朝莆田盐民创新了煮盐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煮卤为盐仍然没有改变柴火、薪火煮煎沸腾蒸发水蒸汽的办法。陈应功在生活中所感悟出的“晒盐法”,是中国盐史上革命性的创新方法,直接改变了盐的生产效益。
陈应功所居住的涵江东山,乃涵江仓前、紫璜山一带,“山多石璞水晶,大者合围,小亦盈尺,里人别号其山曰紫璜山”。唐五代时,海水漫延到海岑前,海水已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必备之水。相传有一天,陈应功淘一瓢海水在书房用于磨墨,偶尔发现砚池中有白色晶体,与食盐无异,尝之,乃海盐也。他便与里人盐工尝试筑土堤,积海水,以日光曝晒而成盐,获得成功,便在涵江下里场一带广泛推广。陈应功创新的日晒盐法,“省柴薪之贾,罟附鼎鼐之洪,免煎者之苦,工省而利博”,很受当地盐民的欢迎。
《兴化府莆田县志》物产之货柴中,对莆田盐有这么一句记载:“天下盐皆煮成,独莆盐用晒法”。
旧志《宋忠佑侯陈公传》:“传出以砚池试盐而创日晒法,既省樵供,非闻前古所未闻,而兴后世所宜兴者乎!今日者,沿海数百里之穈埕鳞叠云屯,数千家之衣食比户永赖,上以裕国赋课之用,下以饶生民日用之需,利何博敬侯之英灵,尤佩侯之惠泽也。”
陈应功祠就创建于涵江盐仓之西,仓前下里场一望无际的盐埕,是陈应功“晒盐法”的生动实践,也是涵江成为市,成为一个闻名于八闽的名镇的根本所在。陈应功晒盐法“数千家之衣食比户永赖”,盐民富裕,盐商富裕,涵头市在宋政治版图上成为宋代第一批立埠开市的市,从保尾直到仓前,二里的市肆在宋三百年的时间逐渐繁华,逐渐成为闽中的经济、文化重镇。
陈应功所创新的“日晒盐法”,给数以千计的盐户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也给涵头市周围的孝义里、望江里、待贤里、待宾里的老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财之道,直接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在宋朝,在经济相当落后的农耕社会,盐埕、盐场、盐,是官方专营管理的,严禁生产、运输、贩卖,并以法律规定严格管理。唐宝应年间(—年),唐朝廷“签证办盐”,将煎盐户编入灶籍,免除其它杂役专负煎盐工作。官府占有生产资料,并控制灶户生产。煎盐地不许私人侵占和炉户开耕变卖,违者按侵占盗卖官田处置。后唐长兴四年(年)规定,刮咸煎盐,不计斤两,均处极刑:三至五斤买卖人各徒二年;五斤以上者,各脊杖二十,处死刑。
△航拍镜头下的盐田图丨黄智三
莆田盐民使用“晒盐法”大大提高产盐量。莆田浅海滩涂面积广,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畔数以百万亩的滩涂无疑是适合晒盐良好的盐场,海水含盐浓度达3波美度左右,出盐率高,莆田沿海气候适宜四季产盐。因此说“晒盐法”的运行,使莆田跃升了大宋王朝海盐的主产区。自宋朝以后,制盐收入一直是莆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朝弘治年间修纂的《兴化府志》之货殖明确记载:“莆利,盐为大,渔次之。”
莆田制盐晒盐的滩涂之多,超出了朝廷的想像,晒盐法所提高的生产效益也超出朝廷的估计。盐对宋代的莆田人来说,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是能够丰衣足食的“金矿”。《兴化府莆田县志》物产之货:“……试取海水晒日中,遂成盐,及教其乡人,后人因效之,按莆系出盐地,原任民挑贩,不经商税。”
“任民挑贩,不经商税”,这对于莆田盐民、盐工、盐商是一个发财的大好机遇,或许在宋朝三百年来,陈应功的“晒盐法”让所有莆田盐工一代又一代不断完善,不断总结方法与工艺技术,莆田盐已然是莆田人的共同财富之一。莆田人富裕而又勤劳,这座大宋王朝偏僻的东南之隅,却以无数的进士、贡士牢牢地占据着“中国宋代进士第一乡”的地位,莆田盐或已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应功“晒盐法”改变了莆田盐工、盐民、盐商的命运,莆田人感恩戴德,尊称陈应功为“盐神”,并把陈侯灵显庙敬称为“盐神庙”,这是莆田最民间、是虔诚的敬称。久而久之,莆田乡民却忘记陈应功是因为劝“陈洪进纳土归朝,闽人莫枕,侯之赐也”,也忘记陈应功是因为平寇先锋,“越溪谷鏖战,为贼刃所劘。寇平,乡人为祠而祀之”,更忘记陈应功四次显灵保佑,四次神助朝廷,因而四次被朝廷敕封,为忠祐侯,赐匾额:“灵显祖庙”,才有陈侯灵显庙。
在《兴化府莆田县志》坛庙·祠宇之陈侯灵显庙,详细彰述了陈应功辉煌的人生历程,和朝廷表彰其功,封侯赐匾的经过,特别说明陈侯灵显庙,并不是陈应功教民晒盐,才敕封立祠奉祀、建庙祭典的缘因。
但莆田盐工、盐民、盐商及广大莆田乡民出自内心对陈应功的祭拜与敬祀,是因为陈应功不仅是大宋王朝的功臣,慷慨赴死的英雄神,而是陈应功以他的“晒盐法”改变了莆田,也改变了历史,莆田人感念他,感谢他。
陈应功、陈侯灵显庙、晒盐法、盐神、灵显祖庙,已在宋朝莆田人的心灵筑起了至高无上的“盐神”神祇,所有的文字与民俗都在说述盐神的传说、盐神无穷无尽的故事。
4
宋代,沿用了唐朝的盐引专卖制度,对生产、运输、贩卖私盐,进行非常严厉的刑罚。盐、茶、铁、丝绸、绢都是大宋王朝法律规定的专营物产,而且对盐的控制与管理尤为严厉。从有关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宋开禧二年(年),朝廷盐课法规定,刮咸煎盐或采黄穗烧苏淋卤者,杖八十。杖八十,这在宋朝律法中,可是重罪,几乎是罪犯逃不出的死门关。从中可以观察到,宋朝对私盐管理之严酷。
大宋王朝颁布了盐课法,从法律上对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加强管理,始行历史上的“钞引法”,官府以低价收买盐户的盐,以高价批发给商人,商人行盐,先向盐司按引缴价,领取引钞,然后赴盐场凭引支盐。官府卖引收价,称为“引课”或“引税”,无引行盐及越界贩卖,均以私盐论罪。“钞引法”虽有些复杂,但对盐的管理事半功倍,朝廷从盐中收取巨额的收入,是朝廷国库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确保对盐的管理,宋朝廷在各路道设立都转运盐使司,在各州军设立都转运使盐司分司。宋代,莆田的盐课机构,即都转运使盐司,莆田分司就设在县东北涵头市,这是产盐区莆田县的专营机构。对整个兴化军的盐务管理,朝廷还有一个管理部门都税务,在原兴化府城东务巷,这是兴化军以人口配额盐两,以及对辖区内的私盐管理,是隶属于兴化军的一个行政机构。
宋代,莆田盐场采用晒盐法后,产量大增,是朝廷“钞引法”入场凭引支盐的重点产区,也是朝廷征用莆田盐平衡其他州军的重要盐源。应该说,也是朝廷从莆田场课以盐税后,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宋宝庆二年(年),朝廷御史梁成大称“盐产于福州、兴化,而运于建州、南剑州、汀州、邵武军四郡二十二县之民食焉”。
宋景炎元年(年),在涵江孝义里设上里场,东至海,西至佘铺塘,南至新浦三江口,北至福清峰头村,为莆田第一个盐场。上里场分为八个团:新浦、半埕、东曾、小山、田头、埔城、东蔡、沟上,共有盐坎坎。
有史志上载明另一种晒盐法的开始,是明初有陈姓者,居涵江,首创晒盐法,这与宋朝的盐坎记载相抵触。盐坎乃晒盐之盐田,以坎为单位,进行分隔曝晒,遂成盐。因此上里场盐坎的历史记载,是陈应功首创“晒盐法”的最好证明,也是不可否认的历史物证。
在《兴化府志》《兴化府莆田县志》中,宋代的莆田盐场只记载上里场,那因为上里场是作为朝廷官办的盐场,作为盐户个体的盐坎遍及莆田沿海滩涂。因为宋代随着木兰陂的成功筑建,南北洋平原已然是闻名八闽的“兴化粮仓”。莆田整个社会人丁昌盛,人文发达,莆田山区、平原、沿海均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农耕文明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沿海兴福里、合浦里、灵川里、安乐里、醴泉里、崇福里、新安里、武盛里、奉国里,人口稠密,村舍寺庙林立,书院书堂散落其间,科甲鼎盛,是莆田“文献名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莆田沿海的人文积淀与文化发达这个角度来考察,平海湾畔的莆田盐场或已被数以千计盐户分隔成数万个盐坎,不然,一个面积只有数万亩的上里盐场,怎能有足够的产量供应闽西闽北数十万户的食盐消费?在我手头一份未经考证的历史资料中,北宋末,莆田盐就已经成为朝廷征用的贡盐,莆田贡盐或已是兴化军署每一年入朝进贡的主要货殖。
△盐工正在扒盐图丨黄智三
宋代,虽对盐引进行严格的管控,但对盐业生产却是比较宽松的,官府不仅允许盐户自晒自产,在王安石变法中,官府还以一般贷款的形式鼓励、扶持生产,并控制盐户以盐抵还官府货款。这样方式非常有利于莆田盐工、盐户的晒盐制盐生产,促进了莆田盐业全方位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海湾、兴化湾、湄洲湾畔都有面积巨大的滩涂,盐民、盐工晒盐制盐实在太容易太方便,因地制宜或靠海吃海,官府难以控制到位。因此,莆田盐的产量、销量一直是一个谜,应该是宋朝莆田乡民主要副业之一。
兴化湾畔的兴福里,有一个叫埕头的村庄,有一个闻名闽中的布袋港,布袋港背后是数万亩的盐埕、盐田,在一块古代的牌刻上,明确记载埕头布袋港是对外货物贸易港口,也是对外运盐的重要港口。这块石碑于清乾隆六年(年)勒文刻立:“布政使司咨准:特示……自四月至八月……姚、翁、徐、陈四姓……海港运盐……”,从这些穿越二百七十多年的官府勒文中,可以了解到埕头村、兴福里产盐的历史,而从埕头灵慈宫创建的时间来推算,应该是在南宋初年,因为《妈祖文化志》上指出埕头灵慈宫是第五个从湄洲祖庙分灵出的妈祖宫。从妈祖宫、布袋港、海运、贸易、清朝乾隆年间的官文刻碑,已经清晰为我们提供了莆田盐对外贸易的历史,也证明了莆田盐生产的规模、范围和沿海无处不在的盐场。
或许莆田盐生产量实在太大,莆田盐工、盐户无所不在的晒盐制盐,影响到官方的盐课,直至宋景炎元年(年),制盐生产实行“团晒法”,即集中晒盐,防止海盐走漏,盐户的产盐尽归官收,但三大湾滩涂涉及九个里数十个村庄,如何集中晒盐?如何产盐尽归官收?对于幅员辽阔的莆田盐场,人手有限的转运盐使司莆田分司应接不暇,顾此失彼,难怪县志上有句“任民挑贩,不经商税”,并且延续了好多年。
5
历史在莆田有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改朝换代,莆田经受过三年的屠城与血洗,一些村庄被蒙元政权从地图上抹去,但这不会磨掉棱角分明的莆田性格,所有的莆田人仍在天地之间开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把一生的梦想萦绕在书堂、书房中,仍在认真读书,但不科举,不出仕,在散淡的岁月中虚度时光。
自宋景炎元年(年),宋廷在涵江孝义里设上里场,元朝廷沿用了上里场,并把上里场扩大至兴化湾的沿海滩涂,平海湾的合浦里和武盛里,沿海辽阔的盐场也一并纳入上里场。元朝上里场的盐场面积可达到十万亩左右,依然是福建省最大的盐场。
从《兴化府莆田县志》上,可以了解到元朝廷为了加强盐课的管理,在短短九十年内对盐使司进行几次调整与充实。元初,沿用了宋朝都转运盐使司分司,依旧设在县东北涵头市。元至正年间(—年),设勾管司董鹾事。元延祐二年(年),改为司令司。元朝廷对盐、盐课的管理,折射出莆田盐的重要性。
元朝开朝不久,便废除宋代的盐钞名目,专行“引制”,凡运销盐斤,无论官、商,皆须按引缴价,凭引支盐。元至大二年(年)规定,凡伪造盐引者斩,抄没其家产充赏告发人,犯私盐者徒二年,杖七十,止抄没其家产之半,有首告者,以其半赏之。
盐乃系国家赋税之重大,历朝历代视盐课为朝廷国库的重要收入来源,均为官府专营专卖。唐代,所有盐场产盐均由官兵押解至销区。元朝,凡伪造盐引者斩,不可谓不严厉,历朝历代对贩卖私盐者,处罚也极其严酷,也都有死刑的界定标准。
△盐工正在扒盐图丨黄智三
莆田盐产地几乎遍及沿海滩涂,产量也是十分可观,私盐数量不可估量。因而,在《兴化府莆田县志》中,莆田盐商、盐户、盐民,直至乡民,“任民挑贩,不经商税”,这八个字对莆田人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大事,在盐专营的农耕社会,“任民挑贩”无疑是一件莆田全民皆富的产业。在唐宋元三个朝代,莆田因为产盐地,莆商、莆民或因为盐的“不经商税”,使民间殷实而小富,居民安居而乐业。应该说作为朝廷重要产盐区,莆田或无施行盐引之法,任由民间私贩。
莆田人聪明是天下人共知的,上自皇帝,下至天下臣民,皆知“兴化多进士”,莆田人聪明不仅仅是在读书科举上,如果单纯从科甲上来看莆田人聪明,当天下所有人只能望其项背,而是莆田人的聪明还用在林林总总的各个行业,莆商无疑也是莆田人聪明最好说明,其实,莆田人的勤奋才该是出类拔萃的。
晒盐法,是陈应功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并在劳动实践中总结而又推广。莆田盐工、盐民从不墨守陈规,而是在劳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出更好的工序,产出更多的好盐,莆田盐工、盐民们推广应用陈应功“晒盐法”,并从简单的“晒盐法”中,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工艺程序,提高生产效益。
盐民、盐工或在元代又创新了晒盐技术,盐工先就围占海滩地犁取海泥,并堆积成丘,另选一地为溜池,溜池径七、八尺,深四、五尺。溜池下为溜井,井径大如鐤,深为径的两倍,可盛卤水约公斤。溜池底下有通孔,与溜井相通,通孔要塞上草丸土,遇上天气晴朗,就挖开堆积的海泥,晒干后搬进溜池,用海水淋洗,水由通孔渗透漉入溜井。挖取出溜池内经海水淋洗过的泥滓,再放进的海泥就用溜井的水淋洗。如此反复操作,至溜井内的卤水可用。最后把卤水搬运到盐坎中,遇上烈日的天气,一天一个劳力可晒盐一百公斤。这样晒出的盐,粒粗色黑,称为“青花”。
宋元时期,沿海盐工运用这样的土办法,可以迅速生产出“青花”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给盐工盐民也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因而,在元一朝九十年时间内,兴化路的人口不减反升,据《兴化府志》记载,元朝唯一一次人口普查,元至元十四年(年)兴化路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人口,这是自兴化军设置以来,直至清康熙年间,有人口普查数字的一个绝对峰值。
我不知道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如何,仅凭有关府志中的一组数字,怎能推断出哪个年代莆田真实的人口数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莆田盐工盐民创新“晒盐法”的工艺与程序,生产出更多数量的“青花”,这在封建社会盐是专营专卖的特殊商品,完全是一笔不少的财富,凭着这笔丰厚的财富,莆田盐工、盐民、盐商,直至乡民可以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应是大概率事件。但愿我的推测是符合历史事实,但愿那个莆田人心怀异想的年代,有一段风和日丽的生活。
6
一个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乞丐、和尚,经过十多年激烈的硝烟烽火,逆袭成功登基,朱元璋在开朝立国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完善而又严酷的律法,即对士族、贵族、开国功勋严防死守,也对下层老百姓实施严厉的阶级统治。明朝所颁布的法典与处罚一点也不亚于蒙元帝国,人民才真正尝到了有苦说不出的滋味。
明洪武二年(年),朝廷设置福建都转运司莆田分司,并在涵头市增设上里场盐课司。明代开始建立完善的盐业生产、运输、销售制度,明朝初期,沿用元朝“盐引”制。明永乐年间(—年)规定,卖私盐者处极刑,买私盐者减罪一等,灶丁夹带余盐出场者处绞刑,知情不报者,杖一百充军。明正德二年(年),实行保五连坐法,防止私煎。明嘉靖之后,即明隆庆元年(年)始,改官卖为商专卖,盐税由官府稽征。明万历四十五年(年)创行“纲法”,场盐由官收改为商收。“引岸专商”制度由此确立,也是从这个年代始,中国社会出现一批富可敌国的盐商,成为政经两界呼云唤雨的人物。
在我翻阅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找到名垂史册的莆田籍盐商,也没有发现任何史料上有莆田盐商的影子,在元朝期间,甚至两宋时期,莆田就出现了一些经营有方、富裕大方的商人。在明一朝,莆商巨贾已然是一个大概率事情,遗憾的是,莆田所有的史料,或野史,或族谱,或杂记,都没有莆田盐商的蛛丝马迹。
莆田是福建重要产盐区,明代朝廷规定晒盐额,按晒户人丁和占有盐坎数量收取课银。只要有银纳课,官府就不管生产的,对晒户如何生产、生产效益放任不管。因此,莆田在明代个体盐业具有井喷式的发展,灵川里、武盛里、奉谷里出现了大量盐户和盐坎。其间,合浦里数以千户的盐工利用其辽阔的滩涂,大规模进行盐坎改造,或已成为莆田最大的盐场,涉及村庄达到十个左右。
在《兴化府莆田县志》赋役志之盐课,“上里场盐课司,隶福建都转运盐使司,莆以灶户役者二千五百六十六家,分为三十一团。有总催,有秤子,有团首,有埕长,皆择丁粮相应者为之,其册十年一造,随丁粮消长,每岁额办盐二万二百引一百八十斤八钱,每引重四百斤”。
从莆田之盐课上,我们知道三个关键词和数字。盐户二千五百六十六家。盐引二万二百引一百八十斤八钱,折算为斤数为八百八十万一百八十斤八钱。那么就有一个具体的盐课,即每斤盐折算为多少银纳课。依照明嘉靖四十五年(年)运司解部银额,莆田盐共纳课银为六千五百一十七两二钱五分三厘八毫。
△盐工正在扒盐图丨黄智三
每年六千五百多两的盐课,远超过田赋徭役,实为莆田第一赋税,难怪明宏治年间《兴化府志》之货殖“莆利,盐为大,渔次之”。
虽然明一朝的盐课有所变化,明弘治五年(年)有过稽查与调整,明嘉靖四十五年(年)、明万历二年(年)都有过微增,但数量基本保存在六千五百两的上额。
莆田数以千计的盐户、盐工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时间里,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在数十万亩的盐场上辛勤地晒盐、卖盐,缴交盐课。但盐已然深入了盐民的灵魂之中,在盐场他们是固定的盐丁,是朝廷造册登记的盐课纳税人,他们与盐为伍一生,直至病逝后,才删去了盐户,才卸去盐课的负担。盐户、盐民、盐工,一望无际的盐场,井然有序的盐坎,堆积如山的白盐,已然是他们命运的轨迹,也是他们灵魂的家园。
莆田人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文化版图上,又以他们的才华与努力,谱写出一曲惊爆天下的进行曲,在大明朝92科科甲中,莆田县士子就以个进士、两个状元、四个探花、个举人、33个解元,再次摘取了“天下科甲第一乡”的桂冠,莆田人疯狂科举入仕,不仅仅证明莆田人会读书,而且证明莆田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那些虽没有读过多少年书的盐工、盐民,依然怀抱着劳动致富的梦想,在通向小康富裕的道路上狂奔。他们在纳潮、造坎、晒盐过程中,又对“晒盐法”进行创新与改进。明代,莆田盐工推广的“坎晒法”,盐民挖掘土沟用于引进涨潮的海水,称沟滩(纳潮沟)。在沟滩四周垒土周筑阡陌,称盐埕(蒸发池),邱盘垫上缸片(陶器片),砌上坚固的石条作为盐坎(即结晶坎)。遇上晴朗天气,用戽桶(后来使用水车)提取海水进盐埕,经自然蒸发成盐卤后,引盐卤进卤沟,用小木桶提取卤水渗坎,经浓缩后就结晶成盐,二三天后,每坎可扒盐20—25公斤。这样晒出的盐,精细色白,称为“细盐”。
“坎晒法”可以说是莆田盐工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是一种科学、实用、高效的晒盐法,不仅使莆田盐的产量提高到峰值,而且精细色白的莆田盐已经名扬天下,被称为“大明朝第一盐”。
明嘉靖四十二年(年),经过二十年倭乱的毁灭与破坏,兴化府、莆田县早已满目疮痍,千疮百孔,莆田凭着强大的教育体制、网络和遍布朝野的几百个莆田籍乡贤官吏,进行一场铺天盖地的重建与修复。在短时间内,莆田堤陂堰塘、平原田野,恢复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府学县学、文庙书院、书堂书社、里社祠堂重新布满了这块书声朗朗的土地上。从明嘉靖四十三年(年)单莆田一县就有个举人登进士榜,有个生员中举人,而且莆田一县还涌现了明朝伟大的“变形绘画大师”吴彬,明代最杰出的肖像绘画大师曾鲸,集绘画、书法成就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宋珏,宋珏还是“八分隶书入印”的“莆田派”篆刻的开山鼻祖。
明代,朝廷依然沿用宋元的制度,“莆仍产盐区,任民挑贩,不计商税”,莆田数十万亩的盐场,数以万计的盐工、盐民、盐商,在百年的“勤作俭取”中,或已化作巨大的社会财富,让整个莆田社会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并用百倍的劳动来重建家园,重建自己的故乡。
明万历十六年(年),莆田县知县孙继有以县衙巷口两木坊,原题为“莆阳文献”“海滨邹鲁”,改题为“文献名邦”“壶兰雄邑”。
好一个“文献名邦”,赞一个“壶兰雄邑”,受倭乱破坏最为严重的莆田,绝没有被割断引以为傲的文脉,而是继续吹响了文化的集结号,在坎坷而又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续写着莆田人永不言败的奋斗。
7
明末清初,视死如归的莆田人与入莆始祖郑昭后裔郑成功部或明或暗的联合,进行长达十五年的浴血奋战,与占领莆田的清兵殊死拼杀,最终换来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截界”,沿壶公山、谷城山、天马山外侧筑界墙封堵,沿海三十里外实行“三光”政策,凡所有居民一律迁入界内,凡耕地、沟渠、水塘、水井全部填没,凡房屋、树全部烧光。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人祸”留给莆田沿海一带很难愈合的人文创伤。
我不知道清初被划为界外的盐场,如何度过这一场天大的浩劫,也没有任何史志记载盐场、盐民、盐工们的去向、遭遇,漂泊往何方,甚至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但我相信,作为维系福建三分之一居民食盐的莆田盐场,是不会轻易荒废的,清廷是不会拱手让出白花花的盐给南明政权,更不会断绝了这一笔非常可观的盐引收入。
清代,继续沿袭明末施行的“引岸专盐”制度,朝廷与各省都转运盐司提制与分配盐引,食盐的产、运、销为盐商所垄断,盐商凭借手中引票,在场则压低收购价,剥夺盐民,在岸则掺假抬价,从中获取暴利。盐商分为场商、运商和销商,盐商以低价向盐民收购的原盐售与运商,运商从场商手中购买原盐转运至指点销区,批发给盐商。由于划定销售范围,人为造成“盐枭”遍地。百姓为了生计,贩盐自卖或购买非指定地点的盐,则被视为“私枭”,清廷严刑治罪。
清一朝二百六十年时间,盐商成为富豪集中的领域,因盐发财的盐枭们,比比皆是,形成一种非常畸形的社会现象。官商勾结,贪赃枉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或已是普遍的现象。作为盐的生产者,数以十万计的盐民、盐工起早摸黑,却只能过着贫穷的生活。
清乾隆版《兴化府莆田县志》舆地志之物产:“……今商禁及,附乡不得携负,民甚苦之。”莆田系出盐地,盐工、盐民也不得夹带私盐,查抄严格,若发现携带者,视同“私枭”,处以严刑。可以想象,莆田盐工、盐民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所过的生活一定是不尽人意。
复界之后,清廷便极大督促盐工、盐民恢复生产,并全方位地开挖盐坎,把莆田盐场面积最大化。清康熙四十七年(年)改上里场为莆田场,清乾隆四十八年(年)增设下里场、前江场,这二个场的面积或都已超过莆田场,年产盐三千八百二十七万斤。下里场位于前沁乡,距城四十里,东至前江场界,西至凌烟村,南临海,北至董蔡村,分五团,前沁、珠墩、董蔡、凌烟、埭头,共有盐坎坎。前江场位于东峤,距城五十里,东至鹭峰山,西至下里场界,南临海,北至东峤村,分六个团,前江、沟头、前徐、西安、霞江、渚林,共有盐坎坎。
清朝盐课沿用明朝旧制,康熙四十一年(年),奉文裁革上里场官吏,其盐课并归县征。清雍正十二年(年),在莆田场、下里场、前江场三场各设盐课司大使1人,掌管政令,催缴盐课。在东潘设厘金局,抽收出省盐税。
清代,盐已是清廷重要的财政收入,官府也把盐民作为特种户籍加以管制,不得随意转业。清顺治年间,共有盐丁二千七百二十七丁。清雍正年间,盐户丁五千六百八十二丁,还有辅料盐丁三百四十一丁。还有征料盐纲兵差丁五千三百四十一丁,清雍正年间莆田盐场共有丁数已超过一万丁。
清廷规定盐商有专卖权利,盐引是盐唯一的政府官文,间接控制了盐民、盐工生产。清乾隆十七年(年),朝廷下令盐场可以制造乌枪,与盐商共同出资雇佣盐纲兵,护场护盐,以防偷盗,对私放偷盐者予以严惩。由此可见,朝廷对盐场,对盐的高度重视,朝廷从盐课司、盐丁、盐课、盐引,直至盐兵,对盐的生产、运输、销售、课税进行一系列的行政管理。
△盐工正在扒盐图丨黄智三
清代,朝廷对盐的重视,还体现在对“盐公”、“盐神”陈应功的推崇与祭祀上。陈侯灵显庙上仅存一本清康熙甲子年的由朝廷刊印的《陈公圣侯传》,详细地记述陈应功生平事迹及历代褒封碑记,庙前廊石柱的一对古代石刻楹联“利泽在人忠在国,宗祧为祖庙为神”,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清嘉庆十五年(年)雕刻立石的《重建世祖忠佑侯庙记》碑,高1.88米,宽0.7米,小篆碑刻,正文楷书,乃莆田场盐政厅吕良撰写。清道光二十二年(年)刻石立的《重修忠佑侯公庙记》碑。高1.76米,宽0.7米,小篆碑额,楷书碑文,是总理莆田盐务侯、知县扬轲撰写。这两块石刻均由朝廷盐务主管官员刻石立碑,是对“盐神”陈应功历史功绩的褒扬,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
清代,莆田盐场包括莆田场、下里场、前江场,面积达数十万亩,有超过十三万口盐坎,也是福建最大的官办盐场,维系着整个福建省的盐务与盐政。莆田盐场一直沿用明代所推行的“坎晒法”,每年生产数千万斤粒细色白的“细盐”,是盐中的精品,是省外、京城热销的“盐中之王”,从清雍正年间(-)设立东潘金局,所抽收出省盐税来看,莆田盐已大量出省。
莆田盐场所生产的大量的盐,为莆田交纳盐税数以万元的银两,数以万计的莆田盐工、盐民一生努力奉献的结果。莆田盐已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辽阔的滩涂上,数十万口的盐坎上。
8
鸦片战争撕开了中国社会一道长长的裂缝,深受苦难的莆田盐已在盐吏、盐商、盐兵的重压之下,有了一缕生机。或许从近代始,莆田盐已经成为一种紧销的商品,数以万计的盐工、盐民千方百计地制盐,从权力的重压下用汗水换来一点点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
下里场边的金莲山,山麓周围大半与盐场相连,那满山遍野翠绿的森林,在所有盐工中都有家的亲切感。近代莆阳著名高僧善和禅师遇龟卓锡,把金莲山麓的一座破旧的寺院重焕光明,并取寺名为元龟寺。
元龟寺的重建,给盐工、盐民、乡民带来了不绝于耳的晨钟暮鼓,善和祖师在龟山寺打坐静思,心中总会凝结着洁白而晶莹的盐花,元龟寺、盐场、盐池、盐坎、白花花的盐、心中回荡的诵经声,让一代高僧有着对盐特别的情怀。他或已参悟至盐乃万民所系,乃上天之物,乃佛祖指引。他的念经涌泉已然是一种佛界的传奇,那口叫元龟井的井水至今仍然甘甜清澈,这在数十万亩盐场上确是传奇。
元龟寺与盐场结下了千年的佛缘,善和祖师也和盐结下了佛俗两界无尘的缘分。他身在佛界,心系尘世的悲苦,怀慈悲之心,念无量境界,证无上菩提。善和祖师从日晒、光线上悟出冬天所产的盐皆系精盐,从此莆田盐便从此有自己最优质的盐,还有善和祖师的用盐疗疾、卤水豆腐,丰富了盐文化的内涵。善和祖师还是广化重功的功僧,清光绪十六年(年)广化寺住持善和法师重建大雄宝殿、客堂、禅堂、方丈室、净行室,后山顶创建天马岩。清光绪三十二年(年),善和祖师亲往北京请藏经,这部奉御颁发《龙藏》余卷归山,是广化寺的镇寺之宝,也是莆阳佛教的一大文化盛事。
元龟寺、善和祖师、盐场、精盐、卤水、元龟井水,无形中为莆田盐场增添了无尽的文化记忆。在一代又一代盐工心中,元龟寺的晨钟暮鼓就是盐工们的早晨与黄昏。
△一位盐业工人在工作前将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图丨林剑冰
涵江上里场从清朝什么时候逐渐萎缩,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这个盐场已渐渐成为村庄,成为田野,成为产蛏的滩涂。当历史之手翻开了民国的纪元,上里场或莆田场已然不是一个盐场,整个莆田产盐的主产区在明代初已转移到下里场、前江场,虽然那个朝代并没有这样的叫法,也没有官方指定的场名,但下里场、前江场优良的晒盐地理,已确立了在莆田盐场中老大的地位。
民国四年(年),前江场和下里场合利为前下场,民国八年(年)东潘厘金局,迁到霞屿,改称为盐征处,稽征缴税。民国十五年(年),莆田场改称莆田盐场公署,下设赤港、哆头、新墩盐务所。前下场改利前下盐场公署,下设内四所,魏前、东珠、霞屿、铁炉。外四所,霞塘、西埔栖梧、南美,以及笏石、桥兜、埔尾、遮浪转运站。民国三十六年(年),莆田盐场和前下场合并,改称福建莆田盐场公署,原莆田盐场公署改称涵江分署。
莆田盐场公署从此就设立在东峤,上里场、莆田场、莆田盐场已走过了七、八百年的历史,或因盐场不断地被村庄所侵占,或被开垦成农田,或被恢复为滩涂、养殖、种殖海产品,逐渐地退出了晒盐的历史记忆,但莆田盐课、涵江盐仓、仓前、盐使司莆田分司、上里场、莆田场、莆田盐场、盐神陈应功、陈侯灵显庙等历史文化词语,早已形成了莆田盐沧桑而又深厚的盐文化,已融入莆田文化浩淼的海洋中,不时溅起了亮丽的浪花。
民国纪元的开始,莆田盐政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盐既是政府的赋税收入之一,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货殖。但政局不稳,时兴时废,生产很不稳定,好在莆田盐场盐工盐民们守着一方辽阔的盐埕,望着潮涨潮落的海水,依旧用热爱与职守在阴晴圆缺中晒盐、产盐,为福建人民提供着取之不尽的莆田盐。
莆田盐场在跌宕的民间历史上起伏着,民国三年(年)国民政府颁发《制盐许可条例》,规定无证不可晒盐,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停晒或转换制权。民国二十六年(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年盐产量只有5.4万担。国民政府为了保证盐产量和盐工队伍稳定,为此颁发《制盐许可证》,有20坎盐坎的可免抽壮丁一名。民国二十八年(年),恢复或重新兴建霞塘、西埔、栖梧、南美四所的盐坎。民国三十年(年),莆田盐场有盐坎坎,产盐2.25万吨,无论从盐埕面积、盐工数量、盐产量,都达到民国时期的最高峰。
盐的专营专卖并没有因政局动荡而放弃或放松,国民政府仍然对盐的专营进行严厉的行政管理。民国二年(年),以莆田场为试点,划分哆头、下柯、赤港、东蔡、新墩五个区,配置二个连盐警昼夜轮流站岗放哨,堵缉陆上走私。在乌蔡港和后港置二艘哨船巡逻,防止水上走私。后来又在前下场,划分前沁、珠江、魏厝、东峤、霞屿、铁炉六个区,配置二连二排巡缉营,进行巡逻缉私。赤岐、东潘二港各置哨船一艘,控制水上走私。民国十七年(年),恢复政府专卖,废除实行三百多年的“引岸专商”制度。民国二十五年(年),实行“设垞专卖”,建立盐场管理制度,由盐场直接设公推,莆田场设公推9个,前下场设公推56个,由公推管理,收放盐斤,发放盐本。民国三十一年(年),实行政府专卖,并提高税征率。
民国三十八年时间,几乎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度过,但莆田盐场依然负起生产盐的社会责任,从来不停止日复一日的晒盐、产盐、制精盐。数以万计的盐工、盐民守卫着数十万亩盐埕、二十多万坎盐坎,每年平均产盐万吨以上,满足了莆田、福建的生活需要,为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付出了心血与汗水。
民国时期,莆商或已形成了一支数以万计的商邦,活跃在中国大地上,“无兴不成镇”,莆商的足迹已经遍及了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这个时期,莆田盐是否是莆商所经营的特种商品,或是莆商带着莆田盐行走四方,让具有莆田特色的味道消除他们远走他乡后心中不解的乡愁。
9
时间以时间之手在年的莆田翻开新的一页,具有千年历史的莆田盐也在新的历史码页上续写其艰难的转换之路,铭刻着其每一个不同的年代留下的些许故事。莆田盐或在这零碎的历史细节中,留下了前行的轨迹,组成了一部叹为观止的莆田盐史。
据一份年6月的统计,莆田有晒盐户户,盐民人,盐坎坎,盐滩总面积公亩。年,产盐吨,年,年产盐吨。
年,莆田盐又有新的生产方式,开始成立盐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盐场出现在莆田盐的历史上。东峤区,原莆田盐场有火光、辉煌、胜利、海星、铁峰五大盐农高级社,其他的还有哆头盐场、新墩盐场、栖枫盐场、埕头盐场、栖梧盐场、霞塘盐场、南日盐场、红屿盐场等八个集体盐场,分别分布在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畔滩涂上。
年9月,火光、辉煌、胜利、海星、铁峰五个盐业高级社合并,成立莆田盐场,盐田总面积104公亩,全场职工人,莆田盐场的隶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在不断变更。刚成立时的年9月,隶属莆田县人民政府,为县内首家全民盐业企业。年,改隶省轻工业厅。年1月,归莆田地区专员公署管辖。年又回归莆田县管辖,为福建省最大的全国重点盐场之一。年,莆田盐场有职工人,盐滩面积公亩,产盐吨。
莆田盐场在时光的码页上,不断创新制盐生产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自明代推行“坎晒法”后,又一场制盐技术的创新风暴,大大提高了制盐的劳动生产率。
年,“自流灌坎”法实验成功,减轻戽、提海水入坎的体力劳动。同时,创新“生产单元法”,即每单元0公亩左右,把蒸发池分为7步,使盐田规格化,提高盐滩利用面积,同步在盐田纳潮沟建纳潮闸。
年,引进使用第一架风力水车,改进提卤方法,全面扩大风车提卤。六十年代,又采用动力机劳动水车,既节约劳力,又减轻劳动强度。
年,改革传统的“老、短、浅”结晶工艺,推广“新、深、长”新工艺,创造“分段结晶法”,发明“三快、三分操作法”,减少降雨对海盐生产的影响,制盐优质高产得到保证。
年,莆田盐场“海晒细白盐”获得成功,在塑料布池和硋片池均可进行生产,这是制盐技术的工艺革命,莆田精白盐的质量有了一次大幅度的提升。年,莆田盐场由“海晒红白盐”生产的“湄洲湾牌”精白盐,获行业评比全省第一名,全国南方海盐区第一名,国务院轻工部授予莆田盐场“湄洲湾牌”部优产品称号,这是盐业品牌的最高奖励。
时间如同巨大的筛子,不断分拣出历史之外的事物与面孔,沉淀着历史最本真的东西。时间也延宕莆田盐场七百四十年沧桑的历史,无尽的故事与地名渐渐湮灭在历史的深处,上里场、下里场、前江场、盐仓、仓前、转运使盐司……一个个与莆田盐相关联的地名与名称,逐渐远离了无数人的视线,独留下一个莆田盐场,依然在辽阔的滩涂上辽阔地生存着。
△盐工正在扒盐图丨黄智三
自元至元年间,莆田盐场由官方置场制盐,启开了一卷气势恢宏的莆田盐业生产史,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五个历史时期,一千年莆田盐工的匠心打造,莆田盐已然是封建社会的贡盐,并以其不同历史时期独创的“晒盐法”、“青花”、“坎盐法”、“细盐”,莆田盐以其传承千年的技艺,不问辛劳的研制,生产出贡晶盐、福晶盐、日晒一级品、二级品、天然钾镁海盐、果蔬盐、天然海晶盐等优质品。莆田盐还以其盐品净白细腻、口感回润甘甜而深受用户的青睐。
或许是莆田盐工不断创新制盐工艺,不断改进制盐技术,莆田盐场的盐产量大大地超过历史。“物以稀为贵”,莆田盐产量大,让人们有点忘记莆田盐场的贡献,也忘记莆田盐场存在的价值,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绿色食品盐生产基地,莆田盐田面积达10.2万公亩,年产优质海盐9万吨,占福建省年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保证福建盐市场稳定的基石。
杭州G20峰会,作为会议专用盐品,莆田盐迅速刷爆食品文化圈,人们这才了解到莆田盐,知道莆田还有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国优产品——莆田盐。莆田盐具有钠含量低,不易结块,不加任何添加剂,富含人体所需的钠、钙、锌、镁、钾等数十种微量元素,是其他盐品所不可比拟的。经杭州G20峰会一举成名,莆田盐场和莆田盐场生产的“贡品盐”、“天然海晶盐”、“原盐”迅速窜红中国人的舌尖,成为许多国家级活动、顶尖国际会议的专用盐品。
千年的文化演绎,千年的精工细琢,莆田盐这种纯天然、原生态的产品,在新时代媒体的推崇下,已是盐中之王,是所有盐品中的珍品。这也与莆田盐场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平海湾是半封闭式的港湾,没有中小河流的淡水流入湾内,海水含盐量高,卤水原料品质好,处于北纬23度,日照、蒸发量能符合生产优质盐的天然气候条件,且盐场面积适宜,产量低,微量元素多达70多种,是所有盐品难以复制的自然条件,成就了莆田盐的“一鸣惊人”。
10
时间以时间伟大的力量推进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时间又以时间深刻的方式印证着历史的码页留下无数感人肺腑的瞬间。
在千年的中国盐史上,莆田盐场以其千年的涵江盐仓、仓前、上里场等地名记录了这一方水土的沧桑历史,记录了莆田盐千年的开端。陈应功、陈侯灵应庙、中国盐史上首创的“晒盐法”、“中国盐神”等词语汇成一条清新而又丰富的文化河流,在历史河床上浩浩荡荡地流淌。千年的莆田盐场,千年的莆田盐,千年莆田盐工无穷无尽的血汗与智慧,积淀了莆田盐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中国第一盐神”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莆田盐场、莆田盐终于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书写一卷盐的传奇。
享誉历史的“晒盐法”,独行天下的“坎盐法”,莆田盐的制作工艺在历史的脉络上不断地推进。不论历史如何变幻,朝代如何更替,不论盐场多少辽阔,盐埕多少坎坷,莆田盐工秉持着“民以食为天”的朴素情怀,全心全意在劳动中总结经验,在创新中改进工序,使莆田盐的晒盐技术一直领先了全国,领先了同行业。莆田盐不仅有庞大的数量,养育世世代代的莆田人,也养育了八闽众多的府县乡民,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盐仓”。而且莆田盐总是在历史不同时期,以其独创的晒盐工艺,推出了“青花”,推出了粒细色白的“细盐”,为老百姓“柴米油盐”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纬度,四季分明的日照与降雨量,也得益“中国盐神”陈应功的“晒盐法”,千年来为无数盐工、盐民不断创新的晒盐技术。千年的莆田盐以其卓越的品质,富含70多种微元素,增添了莆田盐无穷的魅力。从封建社会朝廷的贡盐到人民大会堂的“国盐”,莆田盐以其纯天然、原生态的品质,成为“盐中之王”,成为无可争议的“贡品”,莆田盐场成为中国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了解莆田盐场,了解莆田盐,了解千年莆田盐绵延不绝的历史,莆田盐场盐文化园地为我笔下的莆田盐留下了真实而又生动的实物与工艺。按比例缩小的规模化盐埕,每一坎都有不同的工序,不同的生产内容,戽水桶、翻车、风力抽水、电机抽水等每一个时代不同的生产工具,深刻烙印了莆田盐场的文化符号,是莆田盐场弥足珍贵的历史脚印。油灯、斗笠、衣、手摇发电机、救火车、塑料布、硋片等每一件盐工、盐民生活与生产的用品,都在证明千年盐工们辛勤的劳动,默默无闻的奉献。妈祖贡盐、福建贡盐等数十种的莆田盐是莆田盐场独一无二的骄傲,是莆田盐扬名天下的品牌,也是莆田盐场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辽阔的莆田盐场,走进井井有序的盐埕,一条条笔直的纳潮沟,纵横交织,生生不息的平海湾海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纳潮池中。不时遇见的不同年代的闸门像沉默寡言的盐工坚守着一方的位置,分守着潮涨潮落的时分。一座座瓦屋连绵的大院落,寂静的只剩下木麻黄上的鸟叫声,整齐、有序、空阔,或已把曾经的热闹与忙碌呈现在无数盐工的回忆中。宽阔的河沟,不时泛起的鱼儿生动着一条长长河水的情趣与生机,汇聚的雨水将在每一年的汛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座又一座整洁的楼房屹立在一望无际的盐场上,是一个个工区盐工们集中的地方,分隔着二万三千亩面积的莆田盐场,分守着莆田盐的历史与未来。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莆田盐场已以其完善的生产条件,合理的工业区布局,规范化的盐埕盐田,进行着高质量高品质的制盐产盐。我们看到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峰会所用的莆田盐,就是从这里纯自然、原生态晒出来的。
历史又在新的时代赋予莆田盐场崭新的历史使命。莆田盐场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盐场,其生产的“贡盐”、“国盐”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坚守“盐”的生产是莆田盐场的职责,坚守盐田的面积红线,坚守纯自然、原生态的品质红线,是莆田盐场八百盐工、盐民的“中国梦”,正是肩负着平凡而又崇高的使命,莆田盐场正站在梦想开始的地方,为莆田盐的未来勾勒美丽的蓝图。
打造莆田盐文化基地,莆田盐文化历史悠久,有历史,有“盐神”,有文化,有故事,有数十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这是莆田盐场打造盐文化的优势。莆田盐场具有辽阔的盐田,井然有序,丰富多彩,是了解莆田盐的“晒盐法”文化最好去处,可以从中触摸到千年晒盐的工艺,可以体验盐工的艰苦与勤劳。莆田盐场还有数处废弃的盐埕,可以让人体验修滩、纳潮、制卤、结晶的工序,真切感受从海水到晶盐的过程。也可以利用闲散的工场,那一排排老旧的房屋,打造盐文化教育基地,宿舍、教室、室内活动场所、户外活动基地,应有尽有,是打造莆田盐文化基地良好的地方。
莆田盐场具有多层次的分工不同的区域,千亩的纳潮沟,纵横在二万三千亩盐场上,其沟渠面积大,海水无污染,很自然,很生态,是养殖、种殖海蛏的绝好场所,盐场海蛏自古以来就是蛏中的珍品。同样,数量达数千亩的泄洪沟,也是养殖海产品的天然渔场,还有废弃的盐池是集养殖、钓鱼、海泳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基地。深度开发,立体养殖,盘活荒废盐埕、沟渠,做活盐文化的延伸文章,莆田盐场或将站立在历史另一个高地上。
六月的莆田盐场阳光明媚,辽阔的盐埕呈现着生机蓬勃的景象,屹立在金莲山麓的元龟寺,那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映衬着莆田盐场的壮美与广阔。青山、红瓦、白盐,和谐地构成了莆田盐场独特的地理风景,与不远处的海湾、大海,组成了莆阳大地壮丽的文化景观。
隐约间,元龟寺里传递出丝丝缕缕的钟声,穿过我的内心,穿过盐工的内心,掠过盐田,掠过大海……
年6月22日
-END-
△作者简介:林春荣,男,年4月出生,福建莆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福建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发表数千首(篇)诗歌散文作品,多首作品入选有关文集,有部分作品作为小学、中学语文教材。已出版诗集《无痕的月光》《中国故乡》《中国季节》《春天的旋律》《永远的妈祖》《中国以生命的名义》《诗意中国》。二十三次获省级以上的文学奖或诗歌奖。现供职于莆田市荔城区委宣传部。
延伸阅读林春荣:江东,一座古老村庄的壮丽史诗
原创精品丨林春荣:妈祖和她的故乡莆田
深度丨林春荣:这才是真实的莆田
林春荣:致莆田?
深度丨林春荣:中国,有一座城市叫莆田
独家丨寻找一个失踪的县名
独家丨仙游,竟然藏着这样一座与众不同的文庙!
周末诗苑丨林春荣抒情诗八首
独家丨林春荣:遥远的平海卫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奋斗在路上的莆商!
深度丨莆田东阳:一个家族诞生了十一名进士!
林春荣:月光下的基督教堂
独家丨莆田江湖:世界洪门的前世今生?
林春荣:仰望壶山
白塘洋尾,一曲农耕文明美丽的挽歌
仙游前连,一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生态标本
深度丨莆田文明,何以刷爆中国?
千年莆阳城
周末诗苑丨林春荣:这是立春时节的中国
组诗丨林春荣:我的灵魂在你抵达的前方等你
莆田:“中国进士第一乡”是怎样读成的?
性格莆田丨一座城市对宋朝的芬芳记忆
黄廷方,一个缔造国家首富的莆田人!
我的青春我的书声——献给广化寺释迦文佛塔
金庸:一个人辽阔的江湖
我的平原我的家——献给镇海堤
鞋城之殇,写给正在冬天原野上奔跑的莆田鞋人
这双火遍全球的“太空流浪鞋”竟出自莆田
木兰溪——刷爆全国的最美家乡河
林春荣:风雪下的大宗伯第
林春荣:我们的福建
林春荣:中国,有一座以荔枝命名的城市
本期责编:踏浪丨排版:实习生何梦洁
↓这里不喧哗,只为给你一片宁静。感谢你的点赞、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