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建党百年·追寻初心·长葛印记
沿着清潩河顺流而下,人民桥东边的河面上多出了一个提灌站。两边翻修一新的滨河道路上,休闲散步的市民来来往往,让这座提灌站显得格外不同。
年春,长葛遭逢大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在长葛蹲点调研时,带领全县人民兴修水利,抵抗天灾。这座提灌站便是当时习仲勋带领和尚桥公社宗寨大队(今长社办八七社区)社员规划修建的。
随着清潩河改造提升工程的建设,原来的提灌站已被河水淹没,但当年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却一直流传至今。
60年前,受中共中央委派,习仲勋带领中央河南调查组来长葛蹲点调研。在长葛的天里,习仲勋入户走村,聆听群众疾苦;解散食堂,顺应群众呼声;开仓放粮,解救群众于危难间……通过在长葛细致入微的实地调研,习仲勋先后向党中央呈交10多篇调研报告,不但指导河南走出了困境,更为党中央随后针对农村问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习仲勋敢于担当、实事求是、直言不讳的工作作风,深刻地影响了长葛随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那段艰难的社会主义建设岁月里,习仲勋的调研经历无疑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值此建党周年暨中央河南调查组入长调研60周年之际,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习仲勋在长葛天的经历值得全市党员干部学习领悟。
遏制“共产风”
年春,习仲勋率领中央河南调查组来到长葛蹲点调研。
彼时,因为“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新生的共和国正处于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年夏庐山会议后,党内掀起“反右倾运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运动。有着“中原粮仓”美称的河南省正处于这场漩涡之中。
由于河南连续放粮食高产“卫星”,在粮食征购中征了“过头粮”,许多地区发生粮荒,出现了大量浮肿病人和人畜非正常死亡现象。年初,卫生部和内务部向国务院反映河南情况,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看到汇报后深感问题的严重与急切,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立刻向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董必武作了报告。
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着力解决全国农村特别是河南农村的问题,要求刹住“共产风”,纠正“左”的错误。年4月10日,习仲勋率领中央河南调查组一行12人来到长葛。
习仲勋在长葛调查时的办公场所,被开辟为中央河南调查组办公旧址纪念馆,里面集中展示了习仲勋在长葛调查期间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还原了中央调查组在长葛工作经历。
当天,在听取了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张汉英的汇报之后,习仲勋随即决定,由县委书记处书记张继增等参加工作组配合工作,到存在问题多、情况复杂、最能展现当时农村现状的和尚桥公社,重点摸查问题。
和尚桥公社当时共有34个生产大队,早在年大办水利的时候,这里就刮起了“共产风”,无偿调用劳动力和建筑材料,甚至连群众的房屋和鸡窝都扒了。后来在大办钢铁、大办食堂、大办农田十化的过程中,“共产风”愈吹愈烈,全社10%的土地被圈去建实验场和丰产方,各种农具、家具被“平调”件,总额达到多万元。公社还办了一个万头养猪场,从各大队调走头猪。盖猪圈的任务被分摊给各大队,要求一天一夜建成,没有原料就扒掉群众的房子。当地群众讽刺道:扒了房子盖猪窝,行善没有作恶多。
第二天,习仲勋就带领工作组来到了和尚桥公社宗寨大队。
起初调查并不顺利。在宗寨大队党支部书记赵宪章家里,面对习仲勋让大家说实话的要求,村干部们却面面相觑,场面一度陷入尴尬:县里领导都在身旁,敢实话实说吗?
习仲勋再三鼓励大家:“不要害怕,出了问题我负责!”村干部们这才一点点儿说了起来:经过这些年“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宗寨大队从一个富队硬是被“折腾”成了穷队!
最开始大轰大鸣搞生产,小队并大队、队队搞平均;小村并大村、大村“割耳朵”,规模过大的生产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又“一平二调”地刮“共产风”,大量土地和劳动力被调用,全大队土地被调走亩,占总数的25%;劳动力被调走人,占总数的40%。此外还有6万斤粮食、棵树木、7万斤秸秆被调走。一些新购置的农具,买回来还没有拆封就被拿走炼钢。
宗寨大队刚刚开始大办食堂的时候,社员们在食堂吃饱肚子不要粮票,到最后每天分给社员的粮食只有4两到5两(注:旧制16两1斤,每两37.3克,新制每两50克),就是这点儿粮食,其中大部分还是红薯干,蔬菜、副食品就更少了。因为缺少食物,很多群众严重营养不良,全大队位老人出现浮肿症状、小孩面如菜色。
作为“五风“重灾区,和尚桥公社成为习仲勋以点带面、重点整治的地方。
中央河南调查组办公旧址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长葛市共产党员学习教育基地”“长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昌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许昌市党史教育基地”。
一天,习仲勋在樊楼大队调研到很晚,摸黑返回县城的路上,听到路边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响。循声过去,习仲勋发现是群众们趁着夜色在开荒种地。“在当时,个人开荒种地、养大牲口是要被批斗的。但是习副总理不一样,他站出来号召大家做这些事。”时任宗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刘水柱回忆说。不仅如此,习仲勋还号召全县干部群众广泛开垦路边、河边等“十边荒地”,还要求干部带头饲养家禽牲口,改善生活。
这套“组合拳”很快见效,宗寨大队个浮肿病人的情况很快好转,全大队28个党员干部带头饲养大牲口31头,每户养猪3到5头,鸡鸭家禽每人2到3只,整个大队很快恢复了元气。全县其他公社群众缺少食物的情况也得到缓解。
在习仲勋的带领下,各个大队、生产队、社员在“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中被调走的土地、牲畜、家具等物品也逐步被退赔。
中央河南调查组年4月30日形成的《长葛县占用和退赔社员房屋的调查》,记录了习仲勋的态度:“坚决执行党的政策,满足群众的要求,用上压下挤的方法彻底进行退赔,有一间退一间。机关、公社和社办企业,退赔后可搬到庙宇、祠堂、烟炕去办公。大队和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室占用的民房,如确实不能退赔,要与群众商量,签订租赁合同,按时付给租金。扒毁群众的房屋,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帮助修建,二是以其他实物顶替,三是合理折价付款,群众自己修建。”
“我是农民的儿子!”
战争岁月里,习仲勋曾深入国民党军队基层士兵,用公平正义的担当精神感化他们转变为革命军人,成功发动了“两当起义”。和平年代里,习仲勋更加注重走进群众、倾听民意。在长葛调研期间,他对本地干部说过最多的话就是“真理必须到群众中去找”“一定要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任何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
年5月2日,习仲勋来到长葛的第22天,长葛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这是习仲勋经过在长葛近一个月详细调研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告诫参会的许昌、长葛各级党员干部:“要把自己看成是普通劳动者,是群众的一员,不是站在群众头上,而是要和群众在一起商量办事。”“要及时地听取群众的呼声、群众的要求,和群众通气息、共呼吸、同命运,我们的行动必须符合群众的要求,不能违背群众的意志,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扎下根子。”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年5月2日,中共长葛县委(扩大)会议召开前,习仲勋在办公室门前桐树下与参会党员干部合影。
年4月27日,习仲勋去往和尚桥公社宗寨大队调研。那天大队社员们正在村头临着国道(今城区人民路)的地方浇水抗旱。
“我跟另外一个社员李三在水井旁提水的时候,习副总理过来了。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就是习副总理。他问了我们大队基本的农田水利情况,就说:老乡来让我试试,20多年没绞过辘轳了,我替你一会儿,你休息休息。”据长社办八七社区居民李恩回忆。
习仲勋说着就脱下鞋袜,挽起裤腿,一手把着辘轳把儿,一手熟练地放下倒罐。待倒罐在井底吃满水后,习仲勋右手快速绞起倒罐。只见他左手扶住三角头,用左脚大拇指钩住倒罐口用力一拉,右手顺势倒了两圈辘轳绳,倒罐在枕头石上顺势而下,一罐清水“哗啦”一声就流入了井池。
见这个“圆脸干部”动作如此娴熟,李恩不禁拍手叫好:“好把式!一抓住辘轳就玩‘松三篑’,现在能这么玩的人不多了。”习仲勋笑道:“老乡,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在家用倒罐浇菜园子了!”
不仅仅是在李恩面前,习仲勋发自内心地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长葛的调查任务十分繁重,习仲勋喜欢傍晚时候沿着清潩河散步,每每这时他都会顺便到附近的村子找到村民拉家常。张继增回忆说:“我曾经跟着习老进行过10多次类似的步行走访,到了社员家里,他要么随手拿个小木墩坐下,要么随便坐到院子里的砖头或者石板上。通过和群众的闲聊来了解他们的需求。习老总是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别老是让警卫人员紧跟紧随,不要跟群众事事隔离,这样到最后自己也闹得不愉快。”
而对于部分干部弄虚作假、华而不实、虚张声势的作风,习仲勋更是深恶痛绝。有一次,他到增福庙公社视察工作,途径孙庄村东,看到小学生排成队喊着口号、拿着盆盆罐罐在那儿浇水抗旱,他立刻停下来严肃批评道:“这一看就是有人专门布置的,这不是真抗旱,是有意做戏给人看。这种人为的形式是脱离群众的,你们县委要进行批评,责令改正。”
“救人如救火!”
年4月11日,在宗寨大队的走访中,赵宪章鼓起勇气在习仲勋面前道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一大批坚持讲实话、不乱报产量的基层干部,被扣上“右倾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遭到批斗,还有一批干部被当作政治犯抓了起来,至今还有多名干部关在监狱里。
了解到这些情况,习仲勋立刻找到张继增了解事实。“在‘大跃进’中,整天‘放卫星’,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创造成绩,硬逼着下面虚报产量和生产数字,大部分基层干部害怕挨批斗,一到报产量的时候就假装肚子疼推脱上厕所……”张继增无奈道。
“救人如救火!明天咱们就到监狱调查去!”
第二天,习仲勋找到了这批所谓的“政治犯”,详细了解了实际情况,并由秘书张云做了记录。习仲勋当天要求履职不久的县委书记张汉英立刻释放那些敢讲真话、不搞浮夸、没有虚报产量的所谓在押“政治犯”,干部要恢复职务。
4月16日,多名被污蔑为“政治犯”的干部群众被释放。太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冯海成就是其中一人。回到家后,他了解到为他洗刷冤屈的正是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当晚彻夜难眠。
第二天一大早,冯海成拖着虚弱的身体,步行4公里来到中央河南调查组驻地县委大院门口,要见一见他的救命恩人。
听说要见习仲勋,县委通讯员笑了:“习副总理那么大的官,谁想见就能见?他不在,你回去吧。”
冯海成信以为真,沮丧地转身走了。
这时候,习仲勋走了出来,赶忙叫通讯员把人追回来。
冯海成一见到习仲勋,“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痛哭道:“习副总理啊!要不是您来搭救,我冯海成可要冤死在监狱了!”
习仲勋赶忙扶起冯海成,安慰他说:“海成啊!可不能这样!既然你平反了,说明咱们有缘!不要因祸丧气,群众认可你、拥护你,组织相信你,你恢复职务后,一定要挺起腰杆,大胆地为群众利益去工作,谁好谁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也是咱河南人哪!”
逃荒,一个深刻在河南人记忆深处的痛苦词汇。
河南地处中原,既是物华天宝的华夏文明摇篮,也是历史上灾乱丛生的四战之地。年,大旱之年又遭蝗灾,河南0万人遭难,万人逃荒,他们中的大多数沿着陇海线向西逃去,又有无数人在逃荒路上横死他乡,再没有踏上家乡的土地。
这份痛苦的记忆刚刚过去17年,连续的大旱再次席卷华夏大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徐海亮的研究表明,至年间,我国连续三年每年多减产粮食达万吨,减产幅度达15%。
长葛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当年河南中部灾区之一。春天,长葛百日无雨,时序来到农历三月下旬,已经是麦苗拔节的节气,但是大田里的麦苗却枯萎如线,大片的田地行将绝收。眼见夏收无望,大批百姓预备外出逃荒,长葛火车站不论白天黑夜都挤满了拖家带口的人们,他们等着一趟趟火车扒车逃往外地。
得知此事后,习仲勋第一时间带领中央河南调查组全体工作人员,来到长葛火车站,力劝群众们留在家乡。面对着汹涌的人潮,习仲勋动情道:“乡亲们哪!咱们这里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家生活困难,我们非常理解!我也是咱们河南人哪!老家在南阳邓州,我爷爷时邓州遭遇饥荒,全家人逃荒到了陕西,那时是旧社会,老百姓的死活没人管,现在是新社会,我们有党和政府作靠山!今年咱们这里的情况我已经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作了汇报,相信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县委、县政府也在想方设法筹集粮款,进行救助,让乡亲们度过饥荒!我们中央工作组会和乡亲们一道克服困难,坚持抗旱,争取不让夏粮绝收,种好秋粮,度过灾荒!”习仲勋一席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感染了在场的群众,大家纷纷放下行李驻足倾听。
与此同时,习仲勋立刻带领长葛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抗旱自救。当年5月2日的长葛县委(扩大)会议上,习仲勋明确指出:“长葛有万亩耕地,水浇地只有20多万亩,尽最大努力浇水抗旱能达到30多万亩,如果在3年内增加浇地面积,争取每人有1亩水浇地那就不怕了,天再旱也能保住口粮。”他号召长葛县全党全民积极努力,为大办农田水利、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而奋斗。
那个春天,习仲勋没日没夜地往返于长葛各个生产大队,指导群众们抗旱自救,整个长葛也掀起了一股大办水利的热潮。群众们纷纷掘井浇水,抵抗干旱。和尚桥公社濒临清潩河畔,习仲勋指导宗寨大队社员在清潩河上修建了一座提灌站,仅这一座提灌站就解决了周围大片农田的干旱问题。
在习仲勋的带领下,长葛当年旱灾得到极大缓解,一大批几乎要绝收的农田打出了粮食。但是当时生产力低下,再加上长葛遭逢的是百年难遇的大旱,夏收过后还是有一大批群众面临缺粮危险。全县个缺粮大队中,人均口粮最低的大队只有50多斤。
粮食不够吃,就要饿死人,怎么办?
面对绝境,习仲勋果断召集县委召开会议,会上,他提出可以动用中央储备粮,解决群众的缺粮问题。
中央储备粮是国家为了应对粮价异常波动、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准备的“救火粮”,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面对习仲勋的提议,身为县委书记的张汉英沉默不语,思考再三后回答:“国家的战略储备粮,县里只有妥善保管责任,没有中央批准,一粒也不敢动啊!”
习仲勋听出了张汉英的顾虑,严肃道:“特殊情况,有必要采取特殊措施。今年是建国以来罕见的大灾之年,比民国31年(年)的河南灾荒还要严重。那时候多少家庭背井离乡逃往陕西,饿死在家里、饿死在路上和遭遇意外死亡的相当多。那是在旧社会,国民党政府只顾扩军和打内战,无能力救灾。现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们必须尽一切能力去解救民众的危难,拯救人民的生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会议室里,县委、县政府和中央工作组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相对无言。
看到这种场面,习仲勋明白大家都在等他拿出方案。思考片刻后,他毅然说道:“你们县委做好开仓放粮的准备,我马上打电话给中央和国务院,向周总理和小平同志请示,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一定会给予破例的答复!”
据《长葛粮食志》记载,当年夏季,长葛全县退库小麦60万斤,统销返还粮万斤、机动粮万斤,动用储备粮62万斤,节约种子粮万斤,加上群众开荒收入(习仲勋指示群众开荒3年不纳粮)万斤,奖售粮62万斤,其他粮16万斤,共计万斤,有效解决了当年群众口粮严重不足的问题,极大地缓解了全县夏粮紧缺的局面。
在年这个大灾之年,习仲勋的坚持挽救了数不清的长葛人性命。
“很想再到长葛去看一看!”
年8月22日,中央调查组结束了在长葛天的工作,正式启程返回北京。
习仲勋在长葛期间写给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的信。
在这个日夜里,习仲勋率领中央调查组在长葛县委、县政府的配合下踏遍了长葛的乡间地头,群众的每一句话都被他牢牢记在心头。近5个月时间里,习仲勋先后向中央提交10多篇调查报告,详细分析了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习仲勋细致入微的工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后续政策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而对于长葛这个小小的华北县城,习仲勋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深刻地影响了长葛随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在习仲勋离开长葛的第二年,即年,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因为所谓“反党小说”《刘志丹》案被诬陷为“反党集团”成员,蒙冤受屈16年。在这期间,“习仲勋专案组”专门来到长葛收集“黑材料”。宗寨大队敬老院院长李林海因为在大灾之年,带领敬老院老人积极自救,被习仲勋发现推荐给中央。习仲勋落难后,李林海成为了部分年轻人攻击习仲勋的活靶子。面对这些无中生有的污蔑,李林海气冲冲地向他们质问:”回家问问你爹你娘,当年要不是习副总理来长葛解散大食堂,发救济粮、救济款,分自留地、允许开荒,鼓励饲养家畜家禽,哪里还会有你们这群毛蛋孩子在这儿蹦!你们的良心让狗扒吃了?”
习仲勋离开后的日子里,长葛人不但记得他的救命之恩,更记得他想让乡亲们变富的殷切希望。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掀开了古老中国发展历史的全新一页。那时,习仲勋主政下的广东迅速成长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年,有着“中国第一展”称号的第46届广交会拉开大幕。彼时已经吃饱饭的长葛人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长葛绒、长葛毛呢、羊尾毛、加工人发等纺织产品已经逐步在国内市场打响名气。踌躇满志的长葛人想要借着广交会的机会,把自己家乡的产品推向全球。
第一次参加如此盛会的长葛人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因为不熟悉参会流程,没有提前申报产品,连人带货被拒之门外。时任长葛县外贸局局长的楚西酉想到习仲勋当时正担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我们联系到了广东省委办公室,向习老秘书说明了情况,结果第二天就接到电话,通知我们入馆参展。”楚西酉回忆说。
年,一没资源二没基础的长葛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那一年,长葛县外贸局被评为全国外贸系统先进单位,楚西酉前往北京参加表彰会议的时候,专程拜访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习仲勋。
“习老当时见到我很高兴,还在办公室里请我喝茶、吃水果。他询问了长葛那几年的发展状况,还特地嘱咐我向赵宪章、刘水柱、李长庆、李林海、冯海成、冯景尧这些老朋友问好。20多年了啊!当年在长葛的日日夜夜,习老是一点儿都没有忘记啊!”楚西酉感慨道。
末了,习仲勋拉着楚西酉的手动情地说:“西酉啊!今天我才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长葛的经济发展得很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心里真高兴,很想抽时间再到长葛去看一看啊!”
国是缠身,习仲勋回长葛再看看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一个甲子须臾而过,当初那个因为大旱,全县百姓缺吃少喝的小县城,已经在今天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工业强市,连续数年忝列全国百强县名单;当初险些进不了广交会大门的长葛人,在今天把自己特色的蜂产品、高端电气、建筑机械、高端卫浴,卖到了世界各地;当初习仲勋走过的田间地头,许多已经成为了城市社区,中央调查组办公旧址的周围,竖起了橦橦高楼,成为繁华街区……
这些,或许是78万长葛人,对当年那段红色记忆的最好纪念吧!
长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丨张帅通讯员丨陈琼校对丨铭初美编丨丁启超值班总编丨赵凤丽推荐阅读
今年,长葛要建一国家级试点、一国家级实验室!投入万!长葛这条米风情街成一片“灯海”!美得冒泡儿…扣3分罚元!5月5日起,长葛机动车不礼让行人将被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