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

作者

良叔

来源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9(不闲聊)

提示:本文有点长,1.5万字,但你能从中品味两位造车大佬的辛辣人生,还可以一睹中国造车史的角落,请暂时放下浮躁,跟着良叔的文字,一起追随那段商界往事。翻开中国人的造车史,就像翻开了一本狂人日记。有人想用榔头敲出中国的奔驰;有人想用PPT造车(比如说贾布斯);也有人造车不走B2B,也不走B2C,而是走B2G的路线(比如说,那些骗补的)。正儿八经、踏踏实实造车的人也有,比如说,中国的造车双“福”——吉利的李书福和比亚迪的王传福。这两人造车确实是认真的,但你翻开他俩的造车史,字里行间还是歪歪斜斜地写着俩字:“疯狂。”吉利的李书福是“疯”,人称“汽车疯子”。你如果问他:

“你又不懂技术,怎么敢造车?”

他也许会反驳你:

“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

比亚迪的王传福是“狂”。他虽然是学院派、技术流出身,平时寡言少语,但“狂言狂语”也没少说。他有两句很著名的“狂语”:一句是,“造车的技术壁垒,都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另一句是,“我们造车像造玩具一样,很快,一辆接着一辆”。后来开始造新能源车,他又说了一句“狂语”:“我要用比亚迪的技术改变这个世界,让空气更清洁,让战争更少。”理由是,只要减少对油的依赖,就能减少战争和冲突,缓解中东困局。总之,中国的造车双“福”,一个爱“疯言疯语”,一个爱“狂言狂语”,一言以蔽之:不疯魔不成活。

1

有个词,叫“殊途同归”。李书福和王传福就属于这种。年,浙江台州的农民之子李书福,高中毕业后走街串巷,开启了“小杨巡”式的人生。一年后,安徽无为县的农民之子王传福,则考上了大学,有了“宋运辉”式的开局。前者一路摸爬滚打,后者平步青云。当李书福还在“投机倒把”的下海浪潮中扑腾,王传福已经靠着过硬的技术,在体制内成了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并把高干子女娶回了家。两人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你搞你的个体经济,我忙我的国营经济。没想到,两人最后却成了同路人,都和造车死磕上了。比起王传福,个体户出身的李书福经历要传奇一些。年,李书福刚高中毕业,就向父亲要了块钱,买了一架海鸥牌相机。因为没有国营的牌照,他只能背着相机到处给别人拍照。这个开局就像一个隐喻。因为李书福一辈子都在和“牌照”死磕。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牌照”太重要了。有一个段子,说某金融公司的老总问公司最有价值的是什么?高管们纷纷说是公司的人才,结果被老总骂了个狗血喷头:

“人才市场到处都是人,公司真正的价值是手上的牌照!”

当然,段子绝不只是个段子,段子和艺术一样,都来源于生活。不过,早年的李书福还没轮到为牌照操心,当时他也只是想多赚点钱,少受点生活的苦。你也不要小看“野照相”这门生意,一年下来,李书福就赚到元。这个数目在当年可不算少,那时一个技术员的月薪也只有50多元。后来,他又琢磨着开一家照相馆,但他又买不起昂贵的设备,于是花两块钱找铁匠敲了个铁皮,再装个灯,就做成了原价要一千多的反光罩。他甚至还自己动手做了一架照相机......所以,任何年代,动手能力强,都是个优势,李书福如果放到现在,估计也能成为抖音界的樊少皇。靠着这股子折腾劲,小李同学又发现了一门生财之道:提炼白银。他发现,冲印照片的显影液里有银的成分,可以通过加氯化钠(也就是食盐)的方式把银离子以氯化银的形态提炼出来,而且纯度极高。这是他在高中的化学课本里学到的。很多人质疑高中老师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主要还是因为没活学活用,以为学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李书福就索性关了照相馆,把全台州的显影液都买回了家,专门提炼白银。不由地想起,当年“白磷”的发现,就是一爱折腾的哥们,想从尿液里提炼黄金,金子没搞到,却搞到比金子还值钱的“白磷”。后来,社会学家说这叫“非期然后果”,意思是,越喜欢折腾,就越容易遇到惊喜。很显然,李书福就是个受折腾的主。没多久,他又盯上了旧电器,因为电器里有黄金白银,不管是电锁锁上去的,还是镶嵌上去的,他都能想办法抠出来卖钱。不过在当时,白银和黄金市场都尚未开放,所以他一直是游走在政策的边缘,在地下的黄金白银市场进行交易。一直到年,被禁了半个世纪的白银市场才重新开放,而黄金市场的开放则更晚些。所以面对“牌照”这事儿,李书福向来都是抱着“先做了再说”的态度。事实上,当你翻看中国首批企业家的发家史,会发现这种灰色轨迹无处不在,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胆子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2

比起李书福,王传福的童年要悲惨得多。王传福出生于年,比李书福小三岁。13岁那年,王传福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8个孩子和三间破瓦房。排行老七的王传福眼睁睁看着五个姐姐相继出嫁,而妹妹也被送养,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考上中专,离开农村,去工厂当工人。不过他未能如愿,因为初中毕业考试的当天,母亲也不幸病世,王传福还没考完,就急忙赶回了家。王传福的“中专梦”,因此成了泡影。母亲去世后,王传福打算辍学自谋生路,他的哥哥比他年长5岁,那时刚娶了媳妇,夫妻俩得知此事,大骂了王传福一通:

“你除了念书,啥也不会,所以你只管好好念书!”

王传福只好埋头念书,准备将来考上大学,回报哥哥嫂子。那时,王传福的哥哥每天提心吊胆地做点小生意,艰难地供养弟弟念书。没成想,高二那年,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暴风雨,把父亲留下的三间破瓦房刮倒了。以前的人形容家里很穷,都爱用“家徒四壁“这个词,一般都有夸张的成分。不过王传福家里,真的配得上这个成语。有一次,王传福回家拿生活费,嫂子实在拿不出,只能挨家挨户地借,最后才凑了4块多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估计王传福小时候也没少遭白眼。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王传福从小就沉默寡言,甚至被人叫做“哑巴子”。穷人家的小孩,但凡懂点事,都开朗不起来。后来实现了人生逆袭,王传福也不像大强子一样衣锦还乡,当场发红包,大张旗鼓地投资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对于家乡,王传福始终保持着距离,他甚至有整整27年没回过家乡。王传福只是默默地把钱存在一个专门账户,村里的老人每个月都能领块钱。但很多人并不买账,他们私下里嘀咕着这位大佬的背德忘恩:

“他公司那么大,也没见他招我们无为县的人去他厂里干活……”

村民们骂得理直气壮,毕竟,穷在陋巷无人问,富在远方有责任。80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还有两条清晰可见的出路:要么像小杨巡一样,干点“投机倒把”的小生意;要么像宋运辉一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李书福选择了前者,而王传福选择了后者。年,17岁的王传福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取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王传福的哥哥嫂子干脆也搬到长沙,在学校附近继续做小生意。对于哥哥嫂子的养育之恩,王传福一直铭记于心。所以在很多年后,当比亚迪做大做强,王传福立马把哥哥嫂子接过来住对门,并将比亚迪副总的位置交给哥哥,后勤则交给了嫂子。进入大学后,王传福一改往日的腼腆,成了“中南大学食堂交谊舞之王”。在学校的食堂里,只要把桌椅推开,打开录音机,王传福就能随着音乐起舞。他不仅喜欢跳舞,还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大二就顺利入了党,甚至辅导员的对象都是王传福给介绍的。年,王传福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三年后,王传福留院任职,并因为研究成果突出,26岁的时候,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这个位置,相当于副处长。30岁那年,他娶了一位姑娘,姑娘的父亲,是北方某省城的一位老市委书记。也正如所有的商界大成者,只要你愿意,都能找到一些盘根错节的背景,当然,这些背景到底在整个商业生涯起了多大作用,没人能说得清楚。

3

当王传福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李书福依然在个体经济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年的一天,李书福的皮鞋穿破了,下雨天老漏水。他找到一家做鞋的作坊,打算定做一双便宜又耐穿的皮鞋。当时作坊里的四个工人都在忙着做异型铁片,说是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李书福一打听才知道,这种元件不仅利润高,而且供不应求。鞋子也没顾上做,李书福就兴奋地跑回家,打算也开一家这样的厂。不久之后,李书福就在家里把厂子开起来了,当然,工人和厂长都是他自己。当时,新三件(电视、冰箱、洗衣机)开始代替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李书福的“厂子”很快有了起色,“李家四兄弟”都加入了进来。不久之后,他们又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大哥李书芳任厂长,李书福负责销售。工厂很气派,远离闹市,原生态庭院,古典怀旧风格......李书福的早期冰箱配件厂房除了李家四兄弟,当时参与经营的还有李书福的姐夫、李书芳的小舅子等人。这是一家典型的台州小工厂,靠的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过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在创业之初,这种创业团队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但到了一定阶段,弊端就会开始显露。所以到了2年,大权在握的李书福通过大规模引进职业经理人,替换了2/3的高管,其中就包括很多李书福的至亲,以及当年一起和他打江山的元老。当然,那时谁都没有预料到这种结局,一切都还是那么的令人憧憬和激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很快,工厂的年产值就达到了四五千万,在当地名声大噪。年,不满足现状的李书福说想做冰箱。这就像一个手机贴膜的,说自己想做智能手机一样让人费解,于是股东们试图叫醒李书福:

“嗯,想法不错,不过造冰箱靠的是技术,不是想象力。”

但李书福的逻辑是:冰箱是人造出来的,我是人,所以我也能造出冰箱。事实上,这种逻辑贯穿他的始终,这大概就是他被称为“汽车疯子”的根源。用哲学家福柯的话说就是,“疯子”不是缺乏逻辑,恰恰相反,其逻辑往往能形成完美的闭环,乍一听还无懈可击。当时尽管大家不同意,李书福还是拉上二哥李胥兵开始研制冰箱。结果不到一年,他们还真成功了。年,他们成立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生产冰箱。前面就已经说了,李书福的创业史,就是一段与“牌照”死杠的历史。正当冰箱厂办得如火如荼,年销售额达多万,北极花电冰箱厂因未列入轻工业部定点厂目录而被禁止。兄弟四人不得不含恨散伙。很多年后,当海尔、万宝等冰箱厂名震全国,李书福肠子都悔青了:

“我那时就是傻……”

其实,他当时只需找个国营工厂(比如它当时的合作厂家青岛红星电器厂)来挂靠,以分厂的名义继续生产,就可以绕过政策。但那时的李书福显然还太年轻,他还不懂得如何与政府处理好关系。兄弟四人散伙后,李书福揣着一大笔钱南下,他当时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去海南炒房,另一件,是去深圳大学自费进修。对于这两件事,李书福都很少提及,但这两段经历对他至关重要。在海南的经历,也许是李书福至今为止最大的败笔,因为他很快就亏掉了几千万,但他也想明白了一件事:

“我只能做实业。”

而深圳带给他的最大收获,是他在深圳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而且是一辆国产的中华牌汽车,按他自己的说法:

“从买了第一辆车以后,我就想造汽车了。”

4

当李书福动了造汽车的念头,王传福也在命运的指引下来到了深圳。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包钢集团合作一个项目,需要在深圳成立一家电池制造公司,王传福被派往深圳任总经理。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王传福看见很多人腰间都别着大哥大。而大哥大里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售价就上千块。专门研究电池的王传福意识到,电池产业的前景巨大。年,他又看到一则最新消息:

“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王传福立马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因为一旦日本放弃镍镉电池产业,世界将出现巨大的供需缺口。有巨大的供需缺口,就有造富的可能,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王传福立马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请示,希望能进军镍铬电池领域。但当时的国企要是真能以市场为导向,后来就不会出现下岗潮了。结果可想而知,王传福的满腔热情,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痛心疾首的王传福再三权衡之下,决定辞职下海。下海后,王传福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缺钱。他先后找了银行贷款,又找香港的风险投资,但屡次碰壁。最后,他想到了他的表哥吕向阳。吕向阳大王传福4岁,也来自安徽无为县,年,他接父亲的班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芜湖分行,15年后,他又辞职下海,从事房地产、纺织品等行业。当王传福找到吕向阳,嗅到商机的吕向阳二话没说,就给了王传福万元天使投资。年11月18日,一个名叫“比亚迪”的小作坊式工厂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深圳布吉冶金大院王传福带着20多个大老爷们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白天一起搞研发,晚上就一起睡大通铺。当时王传福虽然手握多万启动资金,但要引进动辄上千万的电池生产线,还远远不够。没想到,最后他只花了多万元,就建起了生产线。王传福所用的方法,是用人手替代机械臂。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机器很贵,但人很“便宜”。这种策略,贯穿比亚迪的始终,所以在很多人眼中,比亚迪和富士康差不多,工人们领着可怜的薪水,干着机器干的活儿。直到8年,当巴菲特的助手参观比亚迪的工厂,他惊呆了。厂房里成百上千的工人像18世纪的纺织女工一样,端坐在生产线上,机械地干着活。而同样的生产线,在同时期西方的工厂可能只需要20个人。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生生被王传福干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万起家的比亚迪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电池生产商。3年,比亚迪又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了世界电池之王。西方人用机器替代人,创造了工业的奇迹;而王传福反其道而行,用人替代机器,居然也创造了工业的奇迹。嗯,就像马克吐温说的,真实世界比故事更魔幻。

5

当王传福开始死磕电池,李书福正忙着大把大把地赚钱,为将来造车积累资本。从深圳返回台州后,李书福拉着兄弟成立了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专门制作镁铝曲板(一种在当时还很昂贵的建材)。仅在年,他们就卖了1.5亿。建材生意做得如火如荼,李书福又有了新想法:造摩托车。大家都劝他不要冒险,怕他一旦造摩托车,将创下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的世界纪录。但按照李书福的逻辑,摩托车不就是自行车加个引擎吗?他带着一帮子人风风火火地拆了一大堆摩托车来研究,决心造出自己的整车。没想到,七个月后,他们还真成功了。为了得到生产许可证,他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开始了“借牌生产”。结果,他生产的摩托车(尤其是新引进的更符合中国人娇小体型的踏板式摩托车),“在市场上火得不得了”。早期吉利的摩托车生产线到了年,李书福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拆了两辆奔驰,又从香港买了一大堆配件,准备依葫芦画瓢,组装出自己的奔驰,外面再加上自己的外壳。既然摩托就是自行车加个引擎,那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所以李书福从来就不觉得造汽车有多难。最后,车虽然组装出来了,但没过多久,就成了一堆破铜烂铁,车壳这里凸一块,那里凹一块。李书福只好退而求其次,开始对标天津夏利。他从吉利摩托车厂挑了三个工程师,又召集了一批钣金工,开始轰轰烈烈地造汽车。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车——吉利豪情,顺利下线。为了造势,李书福摆下酒席,向全国发出了份邀请函。因为吉利汽车没有牌照,当天的下线仪式冷冷清清,大街上悬挂的“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的条幅,在烈日的暴晒下,红得扎眼。说起这件事,李书福至今还恨得牙痒痒:

“我当时真想哭。”

不过,这还只是吉利汽车走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吉利豪情下线后,大家一看,这车怎么长着一张奔驰的脸、夏利的身子,可车标又像丰田?后来奔驰公司连发了几封信给李书福,说你怎么老模仿我?李书福理直气壮地回复:

“你们老是给我写信,说这个像你,那个像你,你说哪里像你,我都改好吧?

但世界在改变,你不要以为今天你是老大,你永远都是老大,不是的,这肯定不是,至于什么时候变成不是老大了,这个我不知道。”

了解李书福的人都知道,他不论说什么话,都会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比如说,有人问他,吉利豪情的设计师是谁?他毫不犹豫,甚至略带自豪地回答了三个字:

“钣金工!”

事实上,吉利豪情确实是钣金工用榔头敲出来的,其外层的油漆也是用人工反复漆上去的,所以颜色很不稳定。那时,吉利汽车虽然还没有相对稳定的质量体系,但李书福觉得自己的车并不比夏利差,他经常说:

“吉利没有因为汽车性能出过事故!”

后来有人调侃,李书福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别人压根儿就不敢开着吉利在马路上狂飙。第一辆吉利汽车

6

对于汽车行业,李书福有过很多惊人之语。他说,“汽车业有暴利”,“宾利每辆赚万”,而他就是要打破这种暴利,让老百姓都买得起车。这话听起来像是炒作,但确实戳到了中国人的痛处。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由于缺乏自主造车能力,轿车主要靠进口。为了控制进口轿车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家规定对进口轿车征收高达%以上的关税,但还是供不应求。直到年,为了配合中国复关谈判,国家才将3.0以下轿车的关税降到%。当年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了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我们开始采用CKD(完全散件组装)的方式。简单说,CKD就是把进口整车改为进口关税更低的散件,再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组装成整车。但不要以为这样,老百姓就买得起轿车了。在上世纪90年代,一辆上海桑塔纳的CKD价格不过3万多元,在国内组装后,成本是7万多元,国家售价为12万多。但经过各级机电公司层层加价,市场价高达22万。不仅如此,由于外资方完全控制着国内的经销商,所以4S店的所有维修配件都由外资方指定。比如说,外资控制的国内一家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某个产品出厂价是元,经“出口转内销”后,这个产品的价格立马变成了元。所以,一位知名汽车领域的专家说:这TM不是生意,这是抢劫。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反对“中外合资”的方式来“市场换技术”,其中就有李书福,他曾公开表示:

“合资就是抽鸦片!”

李书福想的是:“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既然这么简单,完全可以自己造啊。而且他认为,年是造汽车的最佳时机,迟两年不行,早两年也不行。因为早了拿不到生产汽车的牌照,而晚了的话,国门已经打开,国产车很难有喘息的机会。李书福造出第一辆吉利豪情后,对他来说,万事俱备,就差牌照了。当时想拿牌照只有两条路,要么收购国有企业,要么把企业做成国家的试点。为了拿到生产执照,李书福跑遍了各个部门:

“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吧!”

但没人搭理他,最后,李书福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德阳某监狱的下属汽车厂合作。这家汽车厂,取名为“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李书福注资获得了70%的股份。但这次合作并不愉快,和监狱合作虽然能获得生产资格和廉价的劳动力,但效率实在是太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很不方便,一次有客户想去参观,听到地点后有些恼怒:

你是在开老子玩笑吗?

不久之后,主管汽车厂的监狱长不幸去世,李书福寻找各种门路,最后终于买下了另外30%的股份,吉利汽车这时才真正开始起步。李书福把吉利的第一款轿车——吉利豪情,定价在5万之下,比8万的夏利还低了几万,所以对当时的消费者吸引力很大。在年,李书福就卖出了0多辆吉利豪情,到了年,又卖出了一万辆。不过,到了1年,夏利进行了一次跳水式的降价,最高降幅达1.5万。4年,为了夺回“中国市场最低价格轿车”之名,夏利继续把价格降到了3.18万。李书福跟着把吉利豪情的价格降到了2.99万,创下了中国轿车史上的最低价。那年良叔我正好去深圳香蜜湖汽车市场看车,一位吉利销售拉住我,唾液横飞:

不到3万一台啊,比特么一堆废铁还便宜,小兄弟快入手啊......

我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摇了摇头,走开了。那销售很不服地说:

你不买,有大把人买!

后来听说,吉利豪情果然脱销了,所以无论何时,低价永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营销。不过,李书福代价也不小。据吉利的一名高管说,仅从经营上看,如果用丰田发动机,那么每销售一辆豪情,吉利就会亏损元。当然,“亏损”二字要看怎么理解,传统商人会觉得这是真傻,但是像雷军这类新商人,会说这是“折价换流量”,比打广告还有效。吉利总部旧址

7

3年,当吉利想以低价迅速攻占市场,中国的汽车界却迎来了“跨界井喷之年”。美的、奥克斯、五粮液、云南红塔集团……都嚷着要造车。但这些造车势力和后来的PPT造车势力一样,都是过眼云烟。此时,汽车领域真正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zyjr/6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