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美在那一江练水

吃什么补黑色素最快 http://pf.39.net/bdfyy/tslf/150712/4654662.html
一生痴情处,无梦到徽州。吟着汤显祖的诗句,我们便知徽州对于剧作家的情感之重,痴情迷恋的是徽州,无梦则是有梦,是每一个梦都不能将作家载到徽州。付梦于练水吧,徽州城里一水贯穿,载着沉重的历史,照着风物的美,宛若一部流淌的书,值得我们去捧读。

  来到黄山旅游,没有进入徽州府城歙县,不算真正到过徽州。在很多旅行规划中,黄山风景区是必去的。夜宿屯溪,再逛一下有着与北京国子监街齐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然后第二天去黟县行走西递宏村,看看民宿,就算完满的行程。

更多怀着乡村情结的人,早被晒秋图景深深吸引了,去婺源拍一些照片,留住最美的风景,这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而徽州,除了古民居、古街以外,最大的建筑群,在城歙县,歙县也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属典型的山城、水城、桥城和古建构成的诗意城池,堪称古建博物馆。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古建精致的一面,还会领略到大气磅礴的古城墙。如果以为这些就足以让徽州与众不同,那就错了,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水,我以为,这个城市必然少一种灵性,或者说缺少灵魂,而徽州城却是有着生动灵魂的活着的城市。

徽州古城一江练水穿城而过,婉蜒缠绕着的江水,宛若玉带般,最富韵味,优雅地穿行古城,汇成一脉诗意画卷。练水欢腾而下,自成风景,形成百里新安江的水画廊。

每个清晨,浩渺烟波中一缕阳光散射向江面,摇橹的欸乃声,与江水的滔滔声,低吟浅唱着划过江面,自成一曲水做的音乐。一道碧波,泛着白花,拖在船后,划出两道八字型的长长尾巴,水面如镜,在船的游动中,一漾一漾地泛着金色的光芒。女人舞动着橹桨,若翩翩起舞,而站在船头的男人,左手拿着渔网,身姿前倾,右手抛出一道弧线,在空中飞舞出一把撑开的巨伞,散落出一个半圆,他们在水中打捞着生活的希望。我常常漫步于练江边,或在清晨,或于黄昏,在我看来,无论是静谧的晨光,还是落日的余晖,都是旖旎的风光,一叶小舟就像诗人的笔,总能在江水上写出最美的诗句。两岸有人伫立垂钓,那样的雅致,可不是故意做出的,而是对钓物期待的专注。他们都是融于晨光和晚风中的风景,远远望去,这画面定格于脑海,回到家,什么也不去想,让这幅淡雅的图画在脑海回放,没有车马喧闹,仿佛看得见渔夫抛钩提线的姿态,一份闲逸、淡定与从容,感染着我,他们把时光交给一湾练水,在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中享受着闲适和快乐,这份快乐也一直在传递,让我有了诗情画意,几次吟出诗句,惹得自己大笑起来,甚至觉得可与李杜相比了,好不得意。

游人们乘着摇橹,踏着江面,仿佛进入李白笔下“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境界。江水清澈如镜,青山如黛,两岸人家,白墙黑瓦。烟雨朦胧,正如陆游笔下所诗:摇橹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萍洲烟雨。

游人,还有我,虽不能做出这样美妙的诗,但可享受这样的诗意佳境。生活在沿岸,就是活在诗画之中。

  

古城因水系发达,桥多,也就成了一道分外别致的风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与苏杭运河上的小桥流水人家意境不同,横卧练水之上数百年的石拱桥则是大气磅礴,端庄而厚重。北门外的万年桥,钟毓灵秀;南门外的太平桥,古朴典雅;渔梁坝边上的紫阳桥,毗邻紫阳书院,墨香飘逸。上下游相互辉映,尤其在落日暮色中,弯月如钩,星耀如眸,华灯初上,石桥在色彩斑斓的彩灯下,若镶嵌在江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摇橹船行至桥下,此景此情,别致生姿,碧水如烟,画舫穿越,古城的练水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有两句诗这样说:“新安江水碧幽幽,两岸人家散若舟。”木船和人家,已经难以分得清了。也是在这样幽静的江面,富于诗意的夜晚,郁达夫就来屯溪石桥下的船坞里,写下了植入每个徽州人的骨髓的诗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屯溪,人们称之为“小上海”,繁华自不必说,五百年的老大桥成了这座城的地标。去年被一场洪水冲垮时,人们都沸腾了,它惊醒了老屯溪的所有人,当一座历史印记丰满的城区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时,老大桥无疑承载了屯溪最后的厚重与沧桑。有人写下《别了,老大桥》,缅怀哀叹古城的遭遇,我感到整个城市都在流泪。

而徽州古城是幸运的,古城人数百年来守护有着“千里江南第一桥”的太平桥,历经沧桑岁月,风彩依旧,巍峨屹立。正如鹤颜老人,迎来送往,摆渡着一代代徽州儿女,一同见证着风雨沧桑。

而古城北门的万年桥,为官府所建,徽州知府为赐桥名而犯愁,广泛征集问计于民,迟迟不能通行。当年巧姑冠名“南山猛虎,西山豹,千年媳妇万年桥”,也让徽州人对这座九孔石砌的“万年桥”有了精彩的文化记忆,石桥历经风雨仍坚若磐石。古桥的牢固、典雅而古朴,焕发着活力,足以让徽州人骄傲,徽州人执着地认为,六水回澜处,五峰拱秀,得山聚水,人杰地灵,徽州人也执着地以为,徽州的文化历史与自然风光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新安江沿江至千岛湖,当地人雅称“百里新安画廊”,而古城内位于练水城西的太平桥头,后依青山,毗邻新安碑园。历史曾记载了一段诗仙李太白与徽人许宣平隐士神交的往事。太白楼,原本只是一酒肆,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北宋的《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阳同华传舍墙上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读罢,击掌惊呼:“此仙人诗也。”

徽州人只记得唐李白的诗,千百年来流芳百世。却鲜有人知许宣平,被李白称为“仙人诗”,是志趣相投还是心有灵犀?太白先生对许宣平心心相惜,神交真切。李白来歙相访,几经周折,却与许翁失之交臂。

或许,许翁想彻底做个隐士吧?渔梁老街处那“太白问津”亭的建筑,一直在诉说着李白向撑着木船的老翁打听许宣平的故事,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老翁就在眼前,一杆竹子撑着木船,洒脱如此,遇到李白的,看来皆不是俗人凡夫了。

诗人之间的对话,总是充满着神交对白,也让故事充满了曲经通幽的魅力,因为李白的“悟”,稍微慢了一个节拍,让撑着渡船的老翁,带着“门”前的那杆竹子,再次不知去向。

诗仙下访名人的故事,感动了徽州人,也让一江练水陡增了文化底蕴。人们把酒肆改成了“太白楼”,在问津处建了亭子,练江两岸,从此平添了文化痕迹,以纪念大诗人李太白,又诗为证:亭肆隔江两相望,似与时空遥对话,一江练水情悠悠,光阴一晃逾千岁。这儿的地标,这一湾水,烙上了名人的印迹,便让山水画廊充满了诗意。因此,也吸引着一群又一群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绘画作诗,灵感或因风光而启发,或因古人的题留而生出。

酒肆楼阁的夜晚,“浩月当空,练水如银,塔影桥身,风轻水吟,碧波搅碎月色”。无人对饮,与梦中故人无缘对歌,何不落墨书画?于是河西桥下“碎月滩”有了李太白的神韵之作——

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

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因李白的诗,人们尤其喜欢练水这条溪流,特别是夜晚,明月沉讲,微风碎波,月影也跟着碎乱,这番意境,可引发游人的很多感慨。

碎月滩下游是渔梁坝,距城约两公里,是百里新安江上最杰出的历史文物。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堪称‘江南都江堰’。”因上下游落差达7米,滩涂多,保留了新安江古地貌的基本特征,民谚说,“一滩复一滩,三百六十滩。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这样的自然景观,本身就是文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渔梁坝是古徽州的文化符号。

横卧江上一千四百年的古坝,气势恢宏,当年,全用石料修筑,始于隨末唐初,让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古代人为何要建这项耗时费力且倾尽财力又极为艰巨的工程?据史载,徽州古城地下缺水,一直困扰着子民,而此处建坝可蓄水,既可缓水急,亦可保古城地下水位;坝建好后亦可行洪,还兼顾截流行舟、灌溉,因此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徽州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坝长米,底宽28米,顶宽6米,高约5米。就是在今天看,这样的水利工程,也都是令人震撼的。

  

大坝采用清一色花岗岩条石,顺流栉比垒砌,“凡叠十石,中立一柱”,上下层之间用石墩柱如钉镶嵌其中,横面则用“纳锭于凿”法,即每块石头用“燕尾锁”相连。每层之间,同一层面,上下左右,浑然一体,整个坝体如同一块巨大山石,任凭洪流骇浪,始终固若金汤。

如今,坝上碧水盈满,微波潋滟,古渡欸乃,渔舟晚唱,两岸人家倒映水中,好一幅丹青水墨。练水狂泻坝体,卷起堆雪,飞珠溅玉,涛声阵阵,气势恢宏。

坝下码头,繁华不再,不见当年樯桅遮津,也失去了人声鼎沸、客商脚夫云集的热闹,徽商也早已远去,而两岸马头墙的烟火,依然氤氲在岁月中。

这座古坝、古码头,留存至今,是给人们体验一下时光的机会啊,“禹庙渔梁口,浮舟落日过”,还原古渡旧貌,缅怀先人的功绩与智慧,这里成了最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任何历史,都是浮云,也是时空里的过客,都化作了云烟,但她注定也是人们眼中一道风景。而古城的人,依然守着古城,因为一段历史将徽州人的情感牵住;一份沧桑,让徽州人有了穿越古今的自豪。所以,徽州人如今还是坦然地坚守着一方山水,守护着一份宁静。

如今,徽州人更加眷恋着古城,正如《雨花石》中的一段歌词唱的那样——千年以后,繁华落幕,我会在泥土中为你守候,我会在风雨中为你等候……

图片来源/网络、徽州古城

往期回顾

人力资源管理师、健康管理师开考啦!

卖茶啦!扁形茶鼻祖一歙县大方茶

愈来愈远的回忆,透过一丝香味再次站到你的面前

徽州的粿和馃

歙县免费茶艺师

电子商务(直播)培训开始报名了-(附报名条件)。

歙县少儿书画培训班,招生。官方支持

专业队伍

手把手教

轻摇麦秆扇的夏天

歙县金川水塘潘字少一撇

徽州山村之——歙县皂汰

歙县徽城镇南屏村村史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歙县论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zyjr/8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