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尔年科与戈尔巴乔夫权力交接苏联是如何选

祛白酊 http://m.39.net/pf/a_4336914.html

安德罗波夫是苏联历史上得到评价较高的一位领导人,他任内扭转了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胡搞,发起改革试图扭转苏联的颓势,也确实取得了效果,年苏联工业、农业总产值明显增长,国民经济效率指标提高,市场供应也有了明显改善。

谁知当年起安氏健康状况就迅速恶化,年春天以后安德罗波夫已很少露面,9月后,医院。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执政仅14个月后猝然离世。

安德罗波夫执政时间较短,但不少人感到那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利加乔夫深情回忆道:“那时我们伟大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方针,虽然健康留给安德罗波夫的时间很短,但是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人民怀念他,尊敬他。人民接受了他的号召:多干实事少说漂亮话。”

怀念归怀念,选出继任者是苏联的当务之急。

安德罗波夫在任时曾着力提拔培养了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年轻人,如戈尔巴乔夫、雷日科夫、利加乔夫、阿利耶夫等,但由于时间过短,他们还未成长起来站稳脚跟。

这时苏共的第二书记是契尔年科,他代表着勃列日涅夫原来的一批亲信势力,如库纳耶夫、吉洪诺夫等,这些人已经年迈,思想守旧。

第二书记就是苏联二把手,在政治局内还有一批具有决定性权威的元老派人物,如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外长葛罗米柯等。

他们对于让老态龙钟、平庸迟钝的契尔年科来担负国家重任并不满意,但也感到这一批新人过于稚嫩,对他们能否控制局面,能否照顾元老人物的利益存有疑虑。

戈尔巴乔夫虽然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毕竟工作时间较短,没有明显的贡献和成就。

而契尔年科虽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也不会引起大的动荡。

所以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契尔年科,但也留了后手,给了戈尔巴乔夫特殊的关照。

乌斯季诺夫在拥护契尔年科当总书记的同时附带提了另一个条件,即让戈尔巴乔夫起二把手的作用。

他告诉戈氏说:“你干吧,我已经同他们商量好了,由你主持书记处会议。”

契尔年科年出生在西伯利亚一个农民家庭,他的能力和履历平平,发迹全靠勃列日涅夫提携,是勃氏秘书、参谋、朋友、知己的角色。契尔年科长期在机关工作,从未经历基层和地方领导工作的锻炼,缺乏各行业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而且这时他已73岁,老态龙钟、体弱多病,才思平庸。契尔年科当选总书记时已力不能支,但他知道作为一个大国领袖,应当有所作为。于是他不得不依靠戈尔巴乔夫等新一代。

他让戈尔巴乔夫主持书记处会议,有时还主持政治局会议。安德罗波夫亲手创建的以雷日科夫为首的中央经济部也仍然继续工作,他们在戈尔巴乔夫的支持参与下,聚集了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专家学者,探讨经济改革的理论和试验方案。

年,契尔年科还多次参加外事活动,准备和参加裁军谈判。这是作为国家元首不能缺席的,但很快他的身体就撑不下去了,给他准备的发言稿已念不成句子,到7月间已不得不休息住院。

9月,契尔年科重新挣扎起来工作,不久健康再度恶化,身体情况已不允许他再参加会议,连仅是出席都不行,在此期间,他的发言都由戈尔巴乔夫来作。

年3月10日,契尔年科在做了13个月总书记后终于病逝。

如何评价契尔年科,由于他执政时间太短,只被认为是个过渡人物。又因为他才能平庸,许多人认为让他当选是个错误。

这些评价都有道理,但看待历史人物不是非黑即白,契尔年科也有他的优点。

有人认为契尔年科在年高体弱情况下还出来担任总书记职务,是他权力欲望太强,这种看法其实不完整。契尔年科是在战友们劝说下才占据这个职位的,以便不让那些有可能改变力量对比的人上台。

从个人品德上来说,契尔年科虽然依靠勃列日涅夫才得到高位,但他私德却无亏。勃氏后期营私舞弊之事层出不穷,以契氏的地位,他只要使个眼神就能得到无数好处,但契尔年科却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也未给家人带来什么特权。在周围风气下,他能经得起诱惑且还保持着自己的影响,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

戈尔巴乔夫在契尔年科班子里能发挥作用,更离不开他的支持,契尔年科自己提不出什么好的主意,却能顶住一切压力作出一个开明的正确决定,坚持提拔和依靠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来主持书记处活动,多做实际工作。在契氏担任总书记的时间里,戈尔巴乔夫的作用和地位是在不断提升的。

契尔年科的悲剧,只是在于他在背后压力下同意当选总书记,而且是在精疲力竭苟延残喘的暮年。

从-年,这几年对苏联来说损失巨大,年底柯西金去世,年1月苏斯洛夫去世,11月则是勃列日涅夫,年2月安德罗波夫去世,12月乌斯季诺夫去世,3个月后又是契尔年科。

在现有政治局委员中,可以竞选总书记的老人只有葛罗米柯和格里申,但他们也均已70多岁。

不到三年,苏联连丧三位总书记,国内外对于苏联的老人政治反映都比较强烈。

当时苏联社会上流传着一个政治笑话:

召开大会时,主持人宣布议程为:1、全体起立;2、把总书记抬进来;3、播音员宣读报告。

这时,从上到下都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年轻、具有朝气、文化水平较高的总书记,这的领导人在现有政治局委员里,就首推戈尔巴乔夫了,而且他已是二把手。

看上去戈尔巴乔夫继任是顺理成章,但政治局在推举治丧委员会主席时遇到了冷场,而根据通常的惯例,治丧委员会主席就是未来的总书记。

原因是“每一个人都想重新思考一下所发生的事情,权衡一下力量对比,进行政治磋商。”

事实上是,戈尔巴乔夫这时还有个对手:格里申。

格里申是保守派的代表,以立场强硬闻名,他也拥有支持者,而且他与葛罗米柯关系不错,两人都是“老近卫军”,如果他们联手,戈尔巴乔夫就未必能稳操胜券。

这时,改变天平的倾斜的砝码出现了,他是切布里科夫,克格勃主席。

切布里科夫同时也是政治局候补委员,拥有大将军衔,手握克格勃,他手里掌握着政坛不为人所知的种种内幕。切布里科夫是戈尔巴乔夫的坚定支持者,眼见格里申有可能获得提名,他挺身而出,向葛罗米柯揭发了格里申与贝利亚的关系。

贝利亚是斯大林去世后与赫鲁晓夫争夺最高权力的人,也是一时风云人物,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秘密处决。切布里科夫抛出的证据让格里申的提名希望就此化为泡影。

关于格里申,另外再多说一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格里申很快失去职位,在年12月接任他莫斯科第一书记的人叫做叶利钦。

经过休会后,葛罗米柯首先站在了戈尔巴乔夫一边,他带头发言:“我考虑了很久很久,提议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候选人...”

葛罗米柯的发言很有分量,改变了实力对比的天平。在次日的全会上,葛罗米柯刚讲出推荐戈尔巴乔夫的话,会场就爆发了热烈的掌声,而且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

葛罗米柯说:戈尔巴乔夫工作经验丰富,表现出色,思想深邃敏捷,原则性强,文化学识水平高。总之,我们面前有一位在国家如此关键时刻对担任这一职务当之无愧的人选。

葛罗米柯没有念讲稿,他这番话感情真挚,脱口而出,全场一致鼓掌通过。

戈尔巴乔夫事后回忆:当时我不禁心潮激荡,以往我从未听到过对我如此赞许的言辞、如此崇高的评价。

戈尔巴乔夫当选,也意味着这批苏联的“老近卫军”即将全部离开政治舞台,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利加乔夫认为,不论是契尔年科,或是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这批老近卫军在生命的黄昏时刻仍然表现出高度的义务和责任感。

在这个尖锐的、事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上,没有从个人的意愿出发,或受讨好逢迎者的影响。

在祖国处于至关重要的时刻,“老头子们”舍弃了自己,舍弃了自己死后的利益,他们终究支持了戈尔巴乔夫。

以上,就是契尔年科与戈尔巴乔夫权力交接时的一些细节。

历史地看,戈尔巴乔夫的胜利是自年起苏联由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雷日科夫直接串联起来的经济政策的自然结果,是苏联要求革新的胜利,是苏共对社会要求的回应。

无论怎么看,当时戈尔巴乔夫都是中兴苏联的不二人选,至于以后形势如何发展,这是当时的人们所预料不到的。

(苏联历史之八)

小院之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czjs/6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