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史概论五

第八章前期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是法国杰出的现代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前半生在19世纪末叶动荡不安的法国社会中度过,后半生经历了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悲剧时期,他漫长的生涯中以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多方面耕耘开创了继雨果之后的人道主义新阶段,对欧洲知识界产生过深刻影响。

第一节前期罗曼·罗兰的创作道路

罗曼·罗兰于年1月29日出生于法国涅夫勒省克拉姆西镇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正直而安分的公证人,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谙熟音乐,在她的启迪下,罗兰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幼年的罗兰喜欢读书,常常通过书本沉湎于那些“关于英雄和文艺巨人的梦”,年全家移居巴黎后,罗兰开始阅读莎士比亚全集并发现了托尔斯泰,这两位艺术巨匠的作品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年,罗曼·罗兰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了一年哲学之后转修历史,对艺术史的研究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师毕业后,罗曼·罗兰获历史教师学衔,年,他利用在罗马研究史学课题的机会漫游意大利,收集素材并开始创作,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构筑他的第一批作品,即《奥西诺》(Orsino,)等几个未曾发表的早期剧本。

年,罗曼·罗兰与犹太血统的克洛蒂尔德·勃莱亚结婚,-年间,罗曼·罗兰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罗曼·罗兰的戏剧作品一直受到戏剧界的冷落,他不得不转而尝试别的体裁。

继《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罗曼·罗兰写了一部笔调格外轻松的拉伯雷体小说《哥拉·布勒尼翁》(ColasBreugnon),战后,罗曼·罗兰的思想进一步左倾,并活跃在社会政治的舞台上,他投身于国际反法西斯运动,支持苏联,成为法国文学界中社会主义的同路人。

第二节罗曼·罗兰的戏剧理论和戏剧作品

1.《人民戏剧》的美学思想

《人民戏剧-论新戏剧美学》(LeThéatreduPeuple,essaidesthétiquedunthéatrenouveau)一书,是罗曼·罗兰于-年间关于戏剧问题的一组论文的结集,它围绕着世纪之交一场几乎遍及欧洲的人民戏剧运动,探讨了民主主义艺术的出路,其基本思想是阐明伟大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延续性及其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历史作用。

《人民戏剧》一书涉及到阶级文化概念,并以这个概念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基础,《人民戏剧》的成书年代和讨论范围与社会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直接有关,在此之前,罗曼·罗兰一度分析了西方社会的“破产”问题,并试图寻找一条拯救文化的道路,但一直没有发现能够产生新文化的社会基础。

罗曼·罗兰在书中敏锐地指出,人民戏剧面临着两种命运:一是“资产阶级戏剧以偷梁换柱的手法冒充人民戏剧”,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以大量陈旧的传统剧目或充满颓废情绪的当代新浪漫主义剧目作为人民戏剧的主要内容,二是“创造新人,新人的道德,新人的真理”,这是人民戏剧的真正出路。

罗曼·罗兰对人民戏剧两种命运的分析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他所依据的是民众的阶级分化现象,与此同时,罗曼·罗兰批判了人民戏剧运动中的两种有害倾向,一种是以人民戏剧创始者之一阿德里安·伯恩海姆为代表的巴黎小资产阶级戏剧派别,他们依赖接受国家津贴的大剧院的支持,专门上演古典戏剧,然后便宣告人民戏剧大功告成,另一种是当代剧作家在描写人们生活时表现出来的软弱无力的倾向。

不难看出这本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罗曼·罗兰对戏剧有独特的见解,在戏剧美学方面,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投合资产阶级口味的纤细浮华的新浪漫主义,主张恢复古希腊戏剧宏伟的视觉效果和朴素的古典美。

在戏剧创作方面,他强调剧作家人格思想与“集体感情”的结合,在《人民戏剧》一书中,罗曼·罗兰的艺术思想相当明晰,贯穿着清醒的历史观点,罗曼·罗兰对他提出的问题的可行性有充分的考虑。

人民戏剧运动按其组织者设想的全欧性规模,本可以在欧洲戏剧界造成一个富于民主气息和改革精神的繁荣时期,但这一运动在国家当局的阻扰和干预下很快遭到了扼杀,作为这个运动的纲领性文件的《人民戏剧》也成了这一运动“遗留下来的一份历史文献”。

2.革命戏剧:《丹东》及其他

罗曼·罗兰的戏剧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历史剧,最重要的是以《革命戏剧》(ThéatredelaRévolusion)为总题的法国大革命系列剧,按罗曼·罗兰最初的设想,革命戏剧包括12个剧本构成“法国革命广阔史诗”的宏伟规模。

1.《鲜花盛开的复活节·序幕》(Paques-fleuries.Prologue,),2.《七月十四日》,3.《群狼》,4.《理性的胜利》(),5.《爱与死的搏斗》(LeJeudeL’AmouretdelaMort,),6.《丹东》,7.《罗伯斯庇尔》,8.《流星·尾声》(LesLéonides.Epilogue,)。

这八本剧本中,前期完成的有《群狼》,《理性的胜利》,《丹东》与《七月十四日》,其中《丹东》不仅是前期罗曼·罗兰最重要的剧作,而是在他大革命系列剧中也居关键性的地位。

在《理性的胜利》与《七月十四日》中,作者都表现出了历史的清晰度,前一个剧本揭示了革命右翼吉伦特党人在于雅各宾派的斗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后一个剧本则把人民作为大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描写,揭示了革命的平民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丹东》一剧中的思想则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

《丹东》以革命左翼山岳党人内部的埃贝尔反对派遭到公安委员会镇压的背景为开端,展示了流派冲突的气氛,剧本以冷静的笔触来反映这段历史,罗曼·罗兰在写作这个剧本之前,专门研究过大革命的历史文献,并阅读了许多历史学家的著作。

由于对丹东持这样的看法,罗曼·罗兰剧本的另一任务便是恢复罗伯斯庇尔的真实的历史形象,但是,罗曼·罗兰并没有把罗伯斯庇尔性格的“冷酷”面一味地凝聚化,他这样历史地解释了革命的“恐怖政策”之后,还力图在剧中表达更多的东西。

这句相当晦涩的台词无意中对全剧的思想作了最糟糕的诠释,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丹东悲剧的性质提出来的,幸而,这一历史的抽象只是剧本的附带成分,而且罗曼·罗兰很快就不再坚持对剧本作这种解释。

罗曼·罗兰的大革命系列剧的创作前后历40余年,因而它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对人物的评价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特别是他后期的思想有了发展,进一步左倾,更使这种差异表现得很明显,30年后完成的《罗伯斯庇尔》与年的《丹东》就存在着明显的距离,罗曼·罗兰的“革命戏剧”由于题材庞大,人物众多而具有宏大的气势。

第三节《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其他小说

1.《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20世纪前期欧洲著名的“长河小说”之一,在近代法国小说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它的特殊价值一是作为社会小说对欧洲现代文明腐朽衰落的现实作出了有力批判,二是作为观念小说以一种新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一代人产生了深远价值。

小说描绘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的一生,塑造了这个集道德理想,行动热情和英雄精神于一身的新人形象,并以他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战前欧洲广阔的社会生活,小说前三卷(《黎明》,《清晨》,《少年》)叙述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莱茵河畔故乡小镇度过的同年和少年时代。

小说第三卷《少年》是主人公青春期寻求友谊和爱情的充满波折的经历,穿插着生动有趣的市民生活画面,克利斯朵夫喜欢于莱一家,但这家人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使他反感,与上述市民阶层温和的人生画面不同,小说第四卷《反抗》和第五卷《节场》暴露了德法社会整个文化艺术界的衰败现实,这两卷小说是全书最具现实批判性的篇章。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宫廷乐队供职,但他对大公爵统治下的现实感到不满,经常与乐队中的御用文人发生龌龊,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按完美原则塑造的典型,而是一个粗犷的反抗个性。

小说的批判范围不限于艺术领域,小说涉及的无政府主义,是世纪之交流行的社会思潮,包括克鲁泡特金学说和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影响,还可以上溯到蒲鲁东的影响,这一切在小说里有所反映。

小说第五卷《节场》是一个场景的转换,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博士约翰·克利斯朵夫离开家乡,他痛打了到乡间骚扰的德国大兵,遭到缉捕,只好逃往法国,小说的批判锋芒也随着主人公的行踪移向法国社会。

约翰·克利斯朵夫原以为大革命的故乡法国是与德意志不同的国度,岂料这里的社会现实同样使他感到失望,这两卷抨击性小说的现实性之强烈,足以使读者把它们视为纪实作品,加之罗曼·罗兰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口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譬如巴雷斯的自我崇拜,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左拉的“溷浊的浪漫主义”,于是作品本身虚虚实实的时间差距便完全消失了,无论敌人还是朋友都从中看到了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继第四,第五两卷抨击性小说之后,作品转入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友爱世界(第六卷《安多纳德》,第七卷《户内》和第八卷《女朋友们》),《户内》第一章几乎同篇贯穿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奥利维的观察与对话,涉及时代的基本思想问题。

显然,奥里维主张博爱的人生观并不是作者所要肯定的东西,在《燃烧的荆棘》里,罗曼·罗兰把他这一代资产阶级优秀分子的思想立场描述得相当清楚,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有着丰富性格内涵的复杂形象。

罗曼·罗兰并未赋予这一小说人物以过多的政治色彩,但他那被作家有意突出的普遍人性由于不断地处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中,因而往往被历史化和具体化了,但是,审美理想化并没有妨碍小说家把他的人物的个性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从《燃烧的荆棘》后半部开始,小说进入了尾声,这里出现的转折,正是一代精英思想上的悲剧性转折,罗曼·罗兰在小说末卷初版序里,已向读者言明小说结局的悲剧意味,这是一段超人精神的沮丧的历史。

尽管小说的结局带有悲剧色彩,还是不能把它的基本精神作为悲剧意识来理解,因为小说主题的侧重点是欧洲新一代民主主义者的“超人使命”,他们不仅要重新缔造一种文化,而且要重新缔造一个新的人类。罗曼·罗兰在小说中明确提出了铲除“贫乏的个人主义”的主张,这标志着欧洲人道主义的一个新的方向。

2.《哥拉·布勒尼翁》

年4月27日,罗曼·罗兰在给友人索菲亚的一封信里愉快地告诉对方,他完成了他的“勃艮第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哥拉·布勒尼翁》(ColasBreugnon,),这是一部寓历史深意于嬉笑诙谐之中的拉伯雷风格的小说,在罗曼·罗兰的全部作品中可说别具一格。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小说叙述了哥拉动荡不安的一生的若干片段,但穿插了许多趣味横生的小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但历史轮廓仍可通过人物活动的范围显示出来,罗曼·罗兰没有把他的主人公的思想局限于这种生活态度。

小说虽然对平民强硬的政治立场作了上述描写,但这些描写淹没在大量有趣的,枝节横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历史轮廓相当苍白,没有构成平民历史的发展线索,整部小说表现出历史观与人生观两个侧面的结合。

第九章其他种种倾向的小说家

第一节布尔热与其他心理小说家

1.布尔热的生平

布尔热(PaulBourget,-)的生活经历十分简单,他的生活史就是他的写作史与思想发展史,他从30岁开始,立志成为一个小说家,他第一部小说《残酷的谜》(Cruelleénigme)发表于年,接连问世的有:《一桩爱情罪》(UnCrimedamour,),《安德烈·柯内利》,《谎言》(Mensonges,),年的《弟子》更使他声誉倍增。他于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年11月13日在奥特叶去世。

2.布尔热的文学作品

布尔热虽然在诗歌与戏剧方面也有所获,但成就不高,他是以小说创作赢得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而他的小说创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心理分析,作为一位热衷于心理分析的作家,事实上,他在成为一位心理分析小说家以前,已经是一位心理分析的理论批评家,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正是他的心理学思想的体现。

布尔热最初三个颇受象征派诗歌影响的诗集,显示了他对心理学的兴趣,他的批评论著更是文学批评与心理研究结合的产物,他在自己的文集《当代心理学论丛》,《现代爱情生理学》与《研究与肖像》中,选择了一些对当代人深有影响的作家,如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波德莱尔,勒南,泰纳等,作为论述的对象,力求说明与解释他们在作品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布尔热的心理分析方法决定了他作品的题材内容,在对人的心理的理解上,他颇受近代心理学的影响,根据这种学说,人的心理由无数从非理智的深渊中涌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意念所组成,变幻不定,反复无常。

除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外,布尔热的创作还有另一个特点,即说教的倾向,他较为著名的小说主要有:《安德烈·柯内利》,《弟子》,《国际都会》,《阶段》,《离婚》与《中年魔障》等。

《安德烈·柯内利》(AudréCornélis,)写的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故事,《弟子》(LeDisciple,)是布尔热的代表作,《国际都会》(Cosmopolis,)以罗马为背景,描写这里一群不同国籍的来访者所组成的上流圈子中道德的败坏。

《阶段》(L’Etape,)是一部比较典型的反映了布尔热右倾保守思想的作品,带有反民主主义的性质,《离婚》(UnDivorce,)与《中年魔障》(Démondemidi,),都是以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的小说。

3.弗罗芒丹,普雷沃等其他心理小说家

与布尔热同时代,以心理描写见长的小说家尚有多人,比他更早的是弗罗芒丹,和他大致同时的则有普雷沃以及埃尔维欧,艾斯托尼埃等人。

弗罗芒丹(EugèneFormentin,-)出生于拉罗舍尔一个法律界与医学界人士的家庭,自幼学习成绩优秀,对古典主义传统的文学深为喜爱,对浪漫主义作家亦有兴趣,他很早就从事绘画,19岁来到巴黎,不久,他少年时期的恋人夭折,此事对他刺激颇深,正是这股持久的恋情使他日后写出他的小说代表作《多米尼克》,以绘画为业后,年,他得到机会去阿尔及利亚旅行,非洲之行使他把强烈的色彩带进了自己的绘画,回到巴黎后,即展出了自己的画作,受到观众的欢迎,从此,他的绘画不断取得成功,年他获出展奖,年又获荣誉勋位勋章,弗罗芒丹不满足于以画笔来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弗罗芒丹的代表作《多米尼克》(Dominique,)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心理小说,描写了青年时期他的一段恋情,这是一部心理描写相当细致的小说,叙述的语调变化微妙,带有一种迟暮的郁郁之情,即使在强烈的抒情中也有几分节制,而那种对情人的天真纯净的虔诚,既带有浪漫的情调,也具有典雅的风度,无疑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吸引力的心理小说,其是一位颇具才能的作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高于他的绘画。

普雷沃(MarcelPrévost,-)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当过工程师,年起,当他的写作收入足能维持生活时,便辞去了这个职务,他在文学史上以他的反自然主义倾向与对女性内心隐秘的描写著称,其代表作是《不纯的少女》(LesDemi-vierges,)。

埃尔维欧(Paul-ErnestHervieu,-),大学毕业获得法学学士称号后,在高级行政机构中担任过法律职务,又曾任法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秘书,后辞职专心从事文学写作,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著有长篇小说六种,短篇小说五种,戏剧作品十种。

艾斯托尼埃(EdouardEstaunié,-)出身于名门望族,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担任过工程师与邮电部的高级职务,发表过工程技术方面的论著,业余从事文学写作,于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年他完成最后一部作品《迷宫》(LeLabyrinthe)后,就搁笔隐退了。

博尔多(HenriBordeau,-)青年时期在巴黎攻读法律,但酷爱文学,结识了布尔热后尊之为师,其小说很多都以他的家乡萨瓦省为背景,以家庭问题,宗教问题为题材,致力于描写人物内心的自然状态,表现纷乱的思想感情与传统习俗的冲突,主要作品有:《罗可维拉尔一家》(LesRoquevillard,)《毛料长袍》(LaRobedelaine,),《足迹上的雪》(LaNeigesurlespas,)与《生之恐惧》(LaPeurdeVivre,)等。

布瓦莱斯夫(RenéBoylesve,-),原名勒内·达尔第沃(RenéTardiveau),青年时期攻读过政治学与艺术,将近30岁才开始文学创作,但他小说创作的数量可观,共有十三部,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其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情爱欲望所引起的心理混乱,代表作有:《圣女群芳玛丽》(Sainte-Mariedesfleurs,),《波罗美群岛的芬芳》(LeParfumdesIlesBorromées,),《我的爱情》(Monamour,)。

此外,巴赞(RenéBazin,-)通常也被认为是一个注重性格分析与心理描写的作家,其创作带有道德说教的倾向于保守主义的色彩,他不求以文娱人,而只求能引起思考,最好的作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三部小说:《荒芜的土地》(laTerrequimeurt,),《奥贝尔莱一家》(LesOberlié,)与《茁壮生长的小麦》(LeBléquilève,),这几部作品风格自然,无牵强雕琢之意,出色地描绘了农村的大自然与农民的生活,更为出色地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们对土地家业的依恋,其中又以《荒芜的土地》尤为杰出,作者在这部小说里以真挚而深刻的感情,描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在求生存求发展中的艰辛苦楚以及这个家庭几个子女各有不同的心愿与命运,赋予小说一种悲怆感人的力量。

在心理小说方面,杜雅尔丹是一个特殊人物,他以著名的小说《月桂树已被砍尽》而在心理小说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杜雅尔丹(EdouardDujardin,-)在高等师范学校与音乐学院完成学业后,80年代期间,从事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写过诗与散文,是马拉梅的信徒与朋友,在象征主义高潮的年代里甚为活跃。这部小说的内容是一个青年人的爱情,这个青年在巴黎社交界颇为活跃,他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因为他的爱情诗柏拉图式的,所以特别热烈真挚,女演员虽然在经济上接受他的帮助,但对他并无真心实意。

第二节巴雷斯

1.巴雷斯的生平

巴雷斯(MauriceBarrés,-)年8月19日出生于孚日省夏尔默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有洛林人的血统,他从小一直在受到母亲特别宠爱的环境里生活,只是在年眼见法军大溃败的情景时,幼小的心灵才第一次受到强烈的刺激与震撼,他在南锡念了中学,从那时起就开始对文艺感兴趣,并颇受浪漫主义诗人与波德莱尔的影响,年,他来到巴黎,先在法学院随便选修些课程,尔后,自己单枪匹马办起了一份小小的刊物《墨迹》,由此,他结识了不少他所崇拜的名流如雨果,勒孔特·德·李勒,泰纳,勒南等,可惜这份刊物寿命不长,他又开始写小说,第一部作品《在野蛮人眼前》于年问世,接着发表的是《自由人》与《贝雷尼斯的花园》,巴雷斯把这三部小说统称为《自我崇拜三部曲》,在读者中获得了成功,巴雷斯从此广为人知。

与此同时,巴雷斯还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他把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成分揉进自己的政纲,颇有号召力,此后,他仍过着政治活动家与作家的双重生活。

2.巴雷斯的思想与创作

巴雷斯与布尔热一样,在艺术表现上致力于心理描写,而在思想内容上则热衷于宣传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所不同的是,布尔热更多的是宣传道德,宗教原则,巴雷斯则主要是宣传自己的人生哲理与社会历史观。

巴雷斯的思想有两大构成部分,即自我崇拜与民族主义,前者主要体现在他的第一个三部曲中,他第二部三部曲则集中表现了民族主义思想,其第一个三部曲《自我崇拜》(LeCulteduMoi)包括三部作品,即《野蛮人眼前》(Sousl?ildesbarbares,),《自由人》(UnHommelibre,)与《贝雷尼斯的花园》(LesJardindeBénénice,)。

《自由人》是巴雷斯自己特别钟爱的一部作品,它承袭《在野蛮人眼前》的主题思想,写主人公菲利浦自我完善的努力,在《贝雷尼斯的花园》里,菲利浦认识到他的生活必须与世人协调一致。

第二个三部曲《民族力量的小说》(LeRomandelénergienationale)的第一部《离根的人》(LesDéracinés,)写七个洛林省的青年人离开本土的故事,在第二部《给士兵的号召》(L’Appelausoldat,)里,作者站在反对议会制,主张建立极权政府的布朗热主义立场上,以七个青年之一弗朗索瓦·斯居勒尔为中心,表现了当时法国的政治与思想的状况,并力图探求出路。

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的活动大大宣扬与鼓吹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巴雷斯创作中国家与民族的主题最鲜明,最突出的一部作品,也是最清楚显示出巴雷斯的布朗热主义思想立场的内容与实质的一部作品。

第三部《他们的面目》(Leurfigure,),继续第二部写斯居勒尔的活动,普法战争的失败,始终像阴影一样投射在巴雷斯的思想与创作上,在巴雷斯自我崇拜,自我完善的思想体系中,追求丰富的感受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巴雷斯在自己的作品里还表现出了对行动与对力的追求,他崇尚英雄主义,严肃的苦行生活与死亡,在精神风貌上,上承司汤达的传统,下启孟戴朗,马尔罗等20世纪法国作家之先河,是文学史上以精神力量取胜的作家,在艺术上,他致力于心理描写,也善于作心理描写,他写景状物的技巧亦细腻出色。

第三节洛蒂与其他异国风情的作家

1.洛蒂的生平

洛蒂(PierreLoti,-)原名路易·马里·于里安·维欧(LouisMarieJulienViaud),年1月14日出生于罗什福尔,该市位于夏朗特河的下游,临近大西洋的万顷波涛,他的家庭属于一个古老的信仰新教的大家庭,早在16世纪南特赦令废除时,这个家族就逃往此地定居,他在家庭里深得母亲,姑母与姐姐的宠爱,从小就娇生惯养,他少年时代即开始学习绘画和音乐,但是由于生长在大洋之滨,而祖父之中又有不少航海者,他更向往出海远游,很早就渴望成为一名水手,能走遍天涯海角,在罗什福尔受了初等教育之后,年他被送往巴黎进了亨利四世中学,准备升入海军军官学校深造,第一次远离家庭,少年人并没有被首都喧阗的生活所吸引,他沉醉于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在其中自得其乐,不久,年他幸运地进入了航海学校,在沿着法国海岸作了一次航行实习以后,于年被任命为准尉来到“约翰·巴尔特”舰上服役,从此不断来往于从日本到大洋洲,从北部湾到阿拉伯半岛的航线上,年,他访问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到过王后的侍女们亲切地以“洛蒂”(意即“太平洋之花”)的外号称呼他,不久后,他以此作为自己的笔名。

年,他又扩大了航海的范围,到了塞内加尔与其他一些非洲国家,年,他提升为海军中尉,分配到“王冠号”上服役,被派往希腊的萨洛尼克,他在土耳其水域呆了整整一年半,年11月回到法国,得到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休假,终于有机会从事他青年时代以来就一直渴望的文学写作,这时,他已经将近30岁了。

此后,洛蒂仍写作不懈,接连又有三部作品问世:《水手》(Matelot,),《荒漠》(LeDésert,)与《拉慕珂》,但洛蒂这时仍是一个海军中尉,未能得到升迁。

2.洛蒂的文学作品

洛蒂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航海中度过的,这决定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特殊性,他对海上生活的体验与了解远远超过了他对法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他只可能从长期海上游弋生活中去寻找题材,吸取灵感,而海上生涯所能提供给他的,则不外是世界各地的异域风光与他在不同地点停泊时的露水姻缘与艳遇,因此,他的社会视野与艺术感受中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其他的事物,而只有他自己的这种既在时空上广阔开放,又在性质上狭隘偏窄的生活内容。

《阿姬雅黛》(Aziyadé,)是经过加工的自传故事,除了男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外,基本上都是以作者的经历为蓝本写成的,比较起来,《非洲一骑兵》(Romandunspahi,)与《拉慕珂》(Ramuntcho,)这两部小说的自传性质比较弱。

洛蒂的这些小说是他对自己行踪不定的“弄潮儿”生涯中的艳遇与露水姻缘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诗化,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格局与俗套:痴情的异域女子,火热的爱情故事,奉命转移的了结,红颜薄命的悲剧,无疑带有浓重的通俗小说的气息。

在法国文学中,从来还没有一个作家像洛蒂这样绘制出如此广阔,如此真切的异域图景,在这方面,他显然超过了以对美洲风光的浪漫化描绘而著称的夏多布里昂。

洛蒂在他那些以海外露水姻缘为题材的小说里,一无例外地注入了忧郁的情调,甚至在他所描绘的生动秀丽的风光景色里,也常浸透着忧郁,笼罩着哀伤,这种忧愁似乎是由于这些故事里总有生离死别的情节与红颜薄命的悲剧结局,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自己在长期飘忽不定的海上生涯中,在殖民主义游弋的枪炮声中所形成的人生变幻,生死无常的感情带进了文学,并给予了他笔下的人物。

在洛蒂的小说创作中,也有不同于哀婉凄凉的爱情故事的其他题材,《我的兄弟伊弗》(MonfrèreYves,)就是一例,其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冰岛渔夫》(PêcheurdIrlande,),作品以布列塔尼穷苦渔人的生活为题材,在洛蒂小说中别具一格。

散居在班保尔和特雷吉亚地区的布列塔尼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渔夫们每年春天远航到冰岛海面上辛劳操作好几个月,然后在秋季返航,小说表现了布列塔尼渔区穷人严酷的人生,他们惟一可以从事的职业无异于卖命。

同样,洛蒂对某些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东西的兴趣,在《冰岛渔夫》中也有了更明确更具体的凝聚,其出色的描绘艺术在《冰岛渔夫》里也更显得完美,他以优美的文笔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真切的布列塔尼渔区的画面:阴暗的村落,荒凉的岬角,教堂里的祈祷与婚礼,海岸上的送别仪式等等,而特别出色的则是他所描绘的海景。

洛蒂的文学创作的内容与他所达到的成就,都是他长期的海上生活的产物,而他的海上生涯又是与当时法国海外殖民主义事业紧密相连的,其根本局限性在于,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思想从来没有超出他作为一个听命于殖民主义政策的海军军官所具有的偏狭的水平,常常带有深深的殖民主义的烙印。

3.在洛蒂之后

洛蒂对异国风光的描写,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的文学中,无疑起到诱发与示范的作用,在他之后,热衷于追求异国情调,从事异国风情描绘的作家大有人在,值得一提的有:

夏夫里戎(AndréChevrillon,-?)致力于写东方地区,他的作品展现了印度,伊斯兰国家与摩洛哥等地的风光,贝尔特朗(LouisBertrand,-)精细地描绘了北非风光。

贝莱索尔(AndréBellessort,-)当过教师,服过兵役,足迹踏遍美洲与亚洲,写出了多种游记散文,如:《智利与玻利维亚》(ChilietBolivie,),《从锡兰到菲律宾》(DeCeylanauxPhilppines,),《日本社会》(LaSociétéjaponaise,),《当代罗马尼亚》(LaRoumaniecontemporaine,),此外,他还是一个历史家,文艺批评家,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院。

法雷尔(ClaudeFarrère,-)不仅与洛蒂一样是一个海军军官,而且还曾是洛蒂的部下,在远东服役多年,由此写有以远东地区为背景的小说多种,《鸦片烟》(Fuméedopium,)与《文明人》(LesCivilisés,)描写了法国人在印度支那的活动与生活,《战斗》(LaBataille,)写的是日俄战争,其小说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心理分析也相当细致,他的《文明人》曾获龚古尔文学奖,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阿雅贝尔(JeanAjalbert,-?)是诗人兼艺术批评家,作为小说家,他以描写地方风俗见长,写有异国风情的作品,都以老挝为背景,《沙万狄》(SaoVanDi,)描写发生在这个殖民地的一个爱情故事,《拉凡·絮絮》(RaffinSu-Su)讲述了一个法国公务员在老挝的经历,其中对印度支那地区的风土人情都有细致的再现。

米勒(PierreMille,-)的代表作有《在辽阔的土地上》(Surlavasteterre,),《巴尔纳沃与几个女人》(Barnavauxetquelquesfemmes,)与《专制君主》(LeMonarque,)等,塑造了一个贯穿多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殖民军士兵巴尔纳沃,通过他的故事描写了东方国家与法国殖民军的生活。

第四节列那尔与其他社会人生写实作者

1.列那尔

列那尔(JulesRenard,-)年生于每扬河畔的夏隆,父亲是当地铁路工程的监督,在列那尔2岁的时候,携家迁回故乡希特里定居,不久当上了那个小镇的市长,在家庭里,列那尔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他们得到父母的偏爱,而小列那尔却受过不少委屈与亏待,他童年时这种痛苦的感受,成为他以后写作他的代表作《胡萝卜须》的根由。

列那尔11岁被送到奈韦尔念中学,在校六年,各科成绩几乎都名列前茅,年,他到巴黎上学,准备投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年后中学毕业,放弃了原来的志愿,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他出入巴黎的文艺沙龙,朗诵他的处女诗作《玫瑰花集》,年,他服了一年兵役,回巴黎后过着清贫的生活,当过铁路职员,家庭教师,年,《玫瑰花集》出版,此后转向小说创作,-年写出长篇小说《鼠妇》(LesCloportes),此作当时并未发表,直到年才出版,其间,他的短篇集《乡村的罪行》(Crimedevillage,)问世,年,他与几个青年朋友创办了文学期刊《法兰西水星》,在这个刊物上,他除了常写一些文学批评的文章外,还发表了后来结集为《冰冷的微笑》(Sourirespincés)的一些短篇散文,90年代是他创作力的旺盛时期,接连问世的作品有:《食客》,《胡萝卜须》,《葡萄园里的种葡萄人》(LeVignerondanssavigne,),《自然纪事》与《情妇》(LaMa?ttresse,)以及《牧歌》(Bucolique,),其中《胡萝卜须》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年后,列那尔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写有《决裂的乐趣》(LePlaisirderompre,),《家常面包》(LePaindeménage,),《凡尔内先生》(MonsieurVernet,),《过度虔诚的女人》(LaBigote,),改编有《胡萝卜须》,他在戏剧上亦颇为成功,他的剧本演出很受欢迎,如《决裂的乐趣》于年成为法兰西剧院的保留节目,《胡萝卜须》不仅搬上舞台后大获成功,而且后来还搬上了银幕。

列那尔生活后期几乎一直住在自己故乡的农村,年他被选入地方议会,年他当上父亲曾经担任过的希特里市镇的市长,年,他被选入龚古尔学院,年5月22日,他因动脉硬化在巴黎去世,享年仅46岁,去世后问世的作品还有:《明亮的眼睛》(L’?ilclair,),《日记》()和书信集()。

列那尔是一个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真实是他自觉追求的目标,他的创作基本特征是写实而又不带19世纪后期的任何流行色调,他不属于自然主义流派,也没有趋向当时心理分析与异国情调的潮流,更无意于宣扬这个时期种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主张,而只是致力于绘制一幅幅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景的画面。

列那尔传世的代表作是《胡萝卜须》(PoildeCarotte,),小说写的是一个乡村男孩的童年,真实地反映乡村的日常生活与家庭关系,其小说创作中另一部较为著名的作品是《食客》(L’Ecornifleur,),这是一部以文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列那尔的《自然纪事》(Histoirenaturelle,)也广为人知,这一散文作品描述了自然界各种动物,鸟雀,昆虫的形象与生态,每一则均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并经常含有隽永的意蕴与深刻的哲理,有时还不乏诗情画意,是作者在农村生活中对大自然进行广泛深入的观察,凝聚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的产物。

2.其他社会人生写实者

与列那尔同期,以表现社会与人生为目的,作品以社会写实为突出特征的作家为数还相当多,值得注意的有:

法布尔(FerdinandFabre,-)出生于贝达里欧一个建筑师家庭,幼年跟随一个当神甫的舅舅学文化,后又在圣朋斯与蒙佩里叶等修道院继续他的学业,但他并没有建立宗教信仰,更不打算当神职人员,而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从外省来到巴黎后,当过律师的秘书,图书馆的馆长。

与法布尔一样,致力于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家还有克拉代尔(LéonCladel,-),普维庸(EmilePouvillon,-)与特里埃(AndréTheuriet,-?),克拉代尔出身于农家,早年参加过帕纳斯诗派的活动,后来从自己的童年生活里寻找灵感,专门写农村题材小说,他所讲述的农村故事大都骇人听闻,笔下的农民也是一些自私自利,愚蠢迟钝,贪财吝啬,淫荡下流的形象,主要作品有《可笑的殉道者》(LesMartyresridicules,)与系列小说《我的农民》(Mespaysans)等,普维庸一辈子都生活在外省自己的家乡,因在好几家报刊杂志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而著名,代表作有《瑟赛特,一个农家妇女的故事》(Césette,histoiredunePaysanne,),特里埃也是由于他的农村题材小说而获得声誉的,他在自己家乡的树林,草地的背景上,描述清新动人的故事,其风格柔和可亲。

埃尔芒(AbelHermant,-)出身于富裕的资产者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最初从写诗开始文学创作,很快就转向小说,第一部作品《轻蔑》(LesMépris,)完全是按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然主义美学规范写出来的。

罗斯尼(JosepheHenriRosnyainé,-)的第一部小说《奈尔·霍恩》(NellHorn)以英国宗教圣母为题材,年出版后,深得龚古尔与都德的赏识,此后,他与其弟小罗斯尼(-)合作写小说。

马格里特(PaulMargueritte,-)与罗斯尼相似,同属自然主义文学潮流,是龚古尔学院最早的一批院士之一,而且也是反左拉的“五人宣言”的一个签名者。

德卡夫(LucienAlexandreDescaves,-)是一个雕刻匠的儿子,童年时代居住在贫民区所见到的社会苦难,使他倾向于激进的政治思想,他把自己的生日从3月19日改为3月18日,就是为纪念巴黎公社的起义日期。

傅尼埃(HenriFournier,-)出身于一个外省小学教师的家庭,在巴黎上过中学,投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失败后,服过兵役,在报社当过编辑,年发表他著名的小说《大个子莫纳》(LeGrandMeaulnes),以完美精致的艺术绘制了栩栩如生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在这背景上,通过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出身于农家的青年莫纳对幸福的幻想,憧憬,追求与悲剧,不仅是复杂人生的真实写照,而且带有浓烈深沉的抒情成分,还构成某种空灵的象征意境。

第五节追求浪漫想象的作家

1.凡尔纳

凡尔纳(JulesVerne,-)生于南特一个法律界人士的家庭,先后在私立学堂与当地的中学完成了初,中等教育,他从小就想出海远航,11岁曾离家出走,准备去当见习水手,年来到巴黎念法律,大学期间,一心要在戏剧创作上出名,结识了大仲马,自己也写出了几个剧本,其中的一个独幕剧曾于年6月在历史剧场演出,年,他获法学博士学位,但他不愿从事律师职业,继续投身戏剧创作,成就不大,在这个时期,他已经对当时各种科学发明颇感兴趣,工作之余对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均作一些钻研,并研读了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幻想小说,逐渐产生了写作科学幻想小说的意图,年,他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Cinqsemainesenballon)问世,十分畅销。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LesEnfantsducapitaneGrant,)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如果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以其故事情节的不平凡,特别是人物在自然界惊心动魄的险阻中的种种冒险经历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话,三部曲的第二部《海底两万里》(lieussouslesmers,)更是充满了浪漫的科学想象。

尼摩船长的秘密,到第三部《神秘岛》(L’Ilemystérieuse,)中才有最后的解答,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基本上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性质,其主要的特征是对人类科学技术的浪漫畅想,这种畅想是现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作为一个小说家,凡尔纳很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他的作品并非科学的图解,他总是在科学畅想的框架里,编织复杂,曲折而又有趣的人间故事,他的文笔流畅,叙述轻快,引人入胜,而在他的作品故事里,又充满了惊险的情节与奇特的偶合,再衬以非凡的大自然的奇景与壮观,作品就更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一个具有社会正义感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他的不止一部作品都表现了对压迫者的憎恶,描写了殖民主义国家给被压迫国家与土著民族带来的灾难,他的主人公大都是善良,正直而富于理想的,而且都具有人道主义的品格与人情味。

科学幻想小说并非从凡尔纳开始,在他之前,大仲马写过《月球旅行》,美国作家爱伦·坡也有过科幻性的作品,但在幻想的规模上,特别是在科学的预言性上,凡尔纳大大超过了他的前人,这是凡尔纳使20世纪读者备感亲切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生前已经获得世界性的声誉,他去世后,作品流传的范围更广,他是被译成世界各国语言最多的法国作家,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其他作家

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远比写实主义倾向的作家少,雨果,乔治·桑的传统已经衰退没落,在新一代小说家中似已后继无人,但有两个作家仍然把小说作为一种纯粹想象虚构之作,而不是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描绘,他们是弗耶与谢尔比利叶。

弗耶(OctaveFeuillet,-)出身于一个公务员家庭,大学期间攻读法律,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最初写短篇小说与童话,参加过一部长篇连载小说的集体创作,年以后,在戏剧创作上取得成功,50年代以后开始写长篇小说,到去世前共发表了13部。

弗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缪塞的模仿,他在创作中显然无意于对现实事物作准确的描绘,而只求想象出不寻常的故事与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人物形象,浪漫性才是他追求的目标,当然,弗耶作品中并非完全没有真实性,但他在描写现实的时候,又乐于加以美化,或者用他想象的较为精致文雅的图景去取代实际的现实,其作品的长处在于:构思巧妙,叙述轻灵,文笔纯净,他特别具有和谐感,分寸感与完美感,在这些方面,他都继承了法国文学中固有的优秀传统。

谢尔比利叶(VictorCherbuliez,-)生于日内瓦一个法裔家庭,早年是一个从事自由职业的教授,到东方各国作了一次旅行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与美学,并开始写浪漫情节的小说,在这方面,他得心应手,作品接连不断问世,除小说外,他还写过剧本与批评论著,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第十章帕纳斯派诗歌与象征派诗歌

第一节帕纳斯派诗歌

1.帕纳斯派诗歌概况

巴黎的出版商勒迈尔于,,年刊行三本当代诗歌合集,取名为《当代帕纳斯山》(LeParnassecontemporain)帕纳斯山在希腊境内,古代曾是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太阳神阿波罗和死神缪斯的圣地,据希腊后期传说,帕纳斯山为缪斯所居,因而也是诗人取得灵感的地方,在《当代帕纳斯山》发表作品的诗人大致上有一种共同的艺术倾向,因而他们代表的诗风,形成的流派就被称为“帕纳斯派”。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戈蒂耶可以视为帕纳斯派的先驱,另一位诗人泰奥多尔·德·邦维尔(ThéodoredeBanville,-)对这个流派的形成也起了一定作用,邦维尔认为美就是形式的完美,他的早期作品《女像石柱集》(LesCariatides,),《钟乳石集》(LesStalactites,)已经显示他对希腊雕塑的醉心和对诗歌技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nafutia.com/ddts/5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