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三星堆的考古上了热搜。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至年的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是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个坑中发现有象牙。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惊叹的,便是众多青铜造像了。这些青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神秘群体。
戴冠纵目人青铜面具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跟古文献记载的“蜀王纵目”相符。
三星堆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7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公斤,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铸造历史距今已有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
立人像面部特征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有发际线。立人像身躯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张,两只手呈抱握状。新闻媒体上跳舞的“大立人”,就是源自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
大立人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
青铜太阳轮形器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看上去像方向盘,通常认为它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在古埃及也有类似表示太阳崇拜的器物。
年8月,四川省的考古者在三星堆二号器物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发掘者将其命名为一至六号青铜神树。人们在重新修复它们时,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一号大铜树。
一号大铜树残高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
树的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在世界所有考古发现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都称得上是一件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
一号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传说远古本来有10个太阳,他们栖息在神树扶桑上,每日一换。复原后的青铜神树上残留着9只鸟,神树的最顶端却没有神鸟。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件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
三星堆发现的黄金面具和权杖也带有浓浓的古埃及风格,金面罩、金杖多见于古埃及和西亚的墓葬,当人们发现它们时,便很自然地想到了西亚与北非的同类器物。难道他们是外来的产物?学者研究认为全世界用杖代表权力的传统首先是在西亚发生的,西亚的权杖产生以后,向西传播到埃及,后来是古希腊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
2
由于三星堆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跟商周青铜器迥异,许多人认为三星堆文明是一种外来文明,中华文明也是源自古埃及、中亚一带。
甚至一些人根据出土的青铜器具夸张的纵目造型,认为三星堆文明源自“外星人”,等等。把一种文明往外星文明或者上帝身上靠,是对神秘和未知事件最省事的解释,外星人或者上帝是个框,啥都可以往里装。
然而根据奥卡姆剃刀定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实三星堆文明完全不需要用外星文明来解释。
三星堆文明的上限是公元前余年,下限是公元前余年,也就是距今余年到余年。早期主要是陶器,大规模出现青铜器的年代其实已经到了晚商殷墟时期,三星堆末期三期文化甚至到了周朝时期,当时中原大地上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三星堆的青铜器在技术上并非独步,独特的是其造型。
在同时代,三星堆的文明并不是像古埃及、苏美尔文明一般一枝独秀,所以突出是跨越数千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三星堆是祭祀坑,古代文明极其重视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看看殷墟和玛雅人的祭祀坑以及圣经中的记载,用自己的儿子作为祭品祭祀上帝就会明了上古重视祭祀的文化。
还有些人认为,三星堆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有相似之处,例如太阳崇拜的图形,黄金面具、权杖等物品,而古埃及的文明的年代上限为距今多年前,超越三星堆文明多年,因而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乃至中华文化均是源自埃及、中亚一带,夏是苏美尔人,中华文明西来说曾经喧嚣一时。
3
那么,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首先,要对什么是外来文明进行定义。任何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与外界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有历史记载以来我们所熟悉的中华文明,其实也融合吸收过很多外来文化,像印度的佛教文化就被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最早的华夏人是没有“灵魂转世”一说的,春秋时期的中原人信奉“祖先的灵魂护佑着我们”。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若敖氏势大,甚至凌驾于楚王之上,家族成员子文认为物极必反,将会带来灭族之祸,临死的时候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意思是若敖氏将会灭族,没有后人祭祀祖先,若敖氏的祖先将要成为饿鬼了。可见,先民信奉的是祖先崇拜,并没有投胎转世之说。北魏鲜卑族汉化,民族融合诞生了盛唐文化;没有交流的孤岛文化只会落后、衰落、退化,如北美的印第安人,大洋洲上的复活节岛屿文化。
要说外来文明,从人种的角度而言,所有的人类都是源自非洲,天底下的人种,无论黑、白、黄、棕,数万年前都是一家,都是走出非洲的智人,走向世界,这是通过基因学和分子学确定的。所有的全球人类,都拥有共同的祖先,这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的非洲小部落。所以,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文明都是外来文明,本土文明是相对的。就像中华,本来与藏羌人同源,但其中一支进入中原演化上千年后,到了汉晋时期,则视羌人为夷狄,与中华文明相异。
楼主在之前的文章分析过为何人类都源自非洲的问题,是因为冰川期等大灾难所致。在灾难片《》中,人类把非洲选为避难所,这是有原因的,非洲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形特点,温度高物产丰富,特别是东非大裂谷,在寒冷的冰川期是智人的避难所,庇佑着智人躲过了寒冷的冰川期。等到春暖花开时,智人们再走出非洲,走向全球。那些各地考古发现的古人类均被天灾所淘汰了,并非智人的竞争让他们灭亡,而是天择,灾难演化。
智人走出非洲在近百万年的历史中不止发生过一次,而是发生过三次,有的智人成功了,有的智人失败了。根据基因和人类分子学证据显示,他们最近一次走出非洲是七万多年前。目前,所有的人类都是这一次走出非洲的智人后代,而且这批智人灭绝了前一次走出非洲的智人,像尼安德特人等人种。
七万多年前发生了什么?据地质学家考证,在7年前,位于印尼的多巴火山曾经有过一次猛烈的喷发,喷出物体积达到了立方千米,被认为是2万年来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它连续爆发了几个星期,喷发后三天就使半个地球上空被火山灰覆盖,马来西亚的火山灰厚达7米,印度的德干高原也有15厘米厚的火山灰。
火山灰使得天空灰暗,让地球上的气温平均下降了5摄氏度,持续了6年。在地球北部甚至下降了15摄氏度。四周后,火山灰效应使全球温度降低,进入了冰川时期,进化学家认为,这次灾难使人类险些灭绝,仅有几千人幸存。
而在7万年前,曾经有一颗流浪的恒星接近了太阳系,它的引力影响到了太阳系的彗星和小行星。这颗名为肖尔茨星的红矮星离太阳最近时只有0.6光年,而目前它离太阳已经有20光年之远。
是不是这颗闯入太阳系红矮星的扰动导致了多巴火山大爆发,从而使得地球再一次进入冰川期,导致物种大洗牌,为现代智人一统天下扫清了障碍呢?一切皆有可能。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情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次冰川期持续到了1.1万年前,当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低上百米,台湾海峡都跟大陆连通成为陆地,北美大陆也跟欧亚大陆通过白令陆桥相通。在1.1万年前,北美的印第安人通过陆桥进入了北美。
之后由于冰川融化,与主大陆隔绝,文明独自进化发展,因而大大落后于主大陆,但也保存了上古时期的文化依存。其实我们想知道上古时期的文化特点,看看印第安玛雅文明就知道。金字塔、以人祭祀,印第安文化跟殷商文化、古地中海文化的记录很相似,因为在都是走出非洲的同一批智人,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在《圣经》中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说是最初人类的语言文化都是一致的,他们商议建造一个通天的巴别塔,希望能够通向天堂探索上帝的奥秘。但上帝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让各地的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不能沟通,所以巴别塔建造失败了。
上古时期,各地的语言是相通的,在各大语系中有一些共有的词汇,例如,所有的语系中,关于妈妈的词汇都是一致的。
其实,各地人类语言互不相通,不是上帝破坏了巴别塔,而是因为大洪水。
最近的一次冰川期止于1.1万年前,融化的冰川在各地造成了大洪水,在西方有大洪水诺亚方舟的传说,在东方有洪水灭世,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伏羲的传说并非华夏文化独有,西南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传说,这次大洪水并非后来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传说只在中原流传。
大洪水、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印第安人、大洋洲居民与世隔绝,各地文明交流困难,开始独立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文明。
4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明古国的说法大家耳熟能详,但实际上这四大文明的称谓,是中国学者梁启超在近代提出的,不过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目前考古发现能够成为信史的,大致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三千多年历史,大致跟古希腊文明相当。
比起其他的三个文明古国,哪怕是古印度,考古发现都有多年的文明史,而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地区都有七千多年的文明史,古中国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这是很自然的,人类走出非洲,迁徙的路线也是从中东向印度再进入中国,最后通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大陆,所以古中华文明落后于其他三大古文明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很多人不服气,认为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良渚文化能够上溯到距今年之前,但在这些文化中,缺乏了文明的两个关键的因素,文字和青铜器。通常国际上认为文明有三要素:文字、城邦、青铜器(不再使用石器)。按照这个标准,哪怕是三星堆都不符合文明的标准,因为在三星堆没有发现文字,中原大地上符合的只有殷墟。
有人说,为何我们要遵守西方的标准?二里头文化没有文字也可以称为文明,但是如果放宽标准的话,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考古发掘能够追溯到上万年之前,古中国地区的考古发现还是有一段距离。
为何历史最为悠久的非洲未能发展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呢?因为,早期的人类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哪怕是现代,地理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像钱塘等沿海地带自古就繁华,跟地理因素关系很大。气温回升后,因为温度过高,非洲避难所其实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有着河流与平原且处于交通要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区域、古印度平原(古印度是进入中国和东南亚、大洋洲的重要通道)迅速发展起来。古埃及人、苏美尔人都发展出辉煌灿烂的城邦文化,进入文明阶段,这方面的考古发现和资料汗牛充栋,楼主就不复述了。
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为例,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年前(距今年前)就定居在了两河流域,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建立了人类最古老文明。苏美尔文明比古巴比伦古早年,比古印度文明早2年,比古中国文明早千年。苏美尔文明数学、天文、水利、建筑、艺术、生物、农业、教育、宗教、法制等已经高度发达,并已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周为7天,开始酿造啤酒。苏美尔人自称黑头人,他们发明了人类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有着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文明分为十几个独立城邦国家,每个城邦都是一个以寺庙为组织的社会群体。
在苏美尔文明中记载了大洪水,《圣经》中很多传说都源自苏美尔神话。苏美尔文明的历史分为大洪水之前和之后,大洪水之后是信史,每一个王都可以跟考古证据一一对应,大洪水之前是传说时代,王权统治数万年,有人据此认为,苏美尔文明也是外星人创造的,
其实,这个由于历史悠久,神话先辈也是很正常的,像古代中国传说中的黄帝也统治了数百年,然后升天成神。日本、韩国等地也有类似的神话传说。
智人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都处于新石器时代,为何在-年前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平原、中原地区纷纷进入青铜器文明时代?
主要的原因是在1万年左右人类由渔猎、采集的生产方式进化到了农耕和游牧方式。在渔猎和采集时代,靠天吃饭,每平方公里能够养活的人口密度很低,看看非洲大草原上狮群的密度就知道了;北美印度安人在数千年内一直处于新石器向青铜文明的过渡时代,大多数地区还是以渔猎采集方式为主,所以整个北美大陆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地广人稀。
没有足够的人口密度和剩余产出,文明的火花难以产生,整天在追逐猎物,为温饱计,哪有空闲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创造文明的火种?
农耕和游牧民族能够养活的人口是渔猎方式的成百上千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文明在各大平原上诞生了,加上主大陆贸易通道的存在,发明创造在各文明之间互相传播,各地均先后进入了文明时代,除了一些地理环境恶劣和与世隔绝之地落后了。
5
农耕和畜牧时代到来后,平原(草原)、河流、贸易通道三个要素成为文明崛起的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星堆文明能够发展到相当的高度毫不为奇。
广袤肥沃的四川平原在农耕时代就像是上帝的馈赠,自古以来天下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也就是四川,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富裕地区,有着天府之国的美名。四川平原在上古时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发展出跟中原地区同样璀璨的文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相比同时代的殷墟,在文字方面还是有所落后。
四川地区最早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文献,根据文献记载,黄帝娶蜀山氏女子,生下蜀地第一代王蚕丛。蜀国还曾经参与武王伐纣战役,而且蜀地是在周王之外第一个称王的,比楚国称王还早,表明蜀地有另外的传承体系,就像楚国称王时候说道:“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蜀字的来历,就是一只大眼睛的虫子,蜀王名蚕丛,出土的青铜神树,符合《山海经》关于成都地区建木崇拜的描绘,扶桑建木,被认为是天地相通的阶梯,有十个太阳(神鸟金乌)居住其上轮换。
建木神树通常认为是桑树,在三星堆的祭祀坑里也发现了大量的丝绸、象牙,海贝。加上纵目的青铜面具,可见三星堆文明已经饲养桑蚕,产出丝绸作为重要的贸易产品,因而发展出对蚕和桑树的崇拜。
从四川地区到印度,一直有一条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存在,而印度地区受到中亚文明的影响,因而,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黄金面具和权杖也很正常了。
古时候文明的交流也许比我们想象的频繁,古中原文明也是交流融合的产物。三皇是东夷文化,而五帝是西来的文化,受西亚地区雅利安文化影响较深。
古印度文明在雅利安人南下时候消亡了,大致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同时,西部的黄帝也对东部的蚩尤发动了战争,结果是类似的—蚩尤战败,退回南方地区。不排除古印度文明一些人逃难到古蜀地,影响了三星堆文明。古蜀国被灭亡后,曾经有王族逃亡到越南一带建立国家,而缅甸也是南下的羌人建立,所以古蜀人很有可能受到古印度文化影响。
蜀地曾经不输于中原文化,但在被秦国所灭后,就一直沦为配角。在逐鹿天下的争霸战中,有得关中得天下的,得东北得天下的,得中原得天下的,甚至有南方北伐成功的,唯独没有得蜀地得天下的。
刘邦得天下其实是因为项羽坑杀20万秦国降卒,而得到了关中地区的支持,蜀地并非关键因素。为何富裕的天府之国在融入中华后沦为打酱油的?
这也是地理因素决定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地过去被称为绝地,想要出川困难重重,中原处于四战之地,但是竞争交流频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古人有少不入川之说。
蜀地文明被困于一隅,难以突破。而广袤的平原在农业时代的人口过剩,很容易掉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陷入内卷化,以至于天下未乱蜀先乱,中原争霸的势力通常也不关心蜀地,封锁住四周的关隘不让蜀地出来就行。中原尘埃落定后,蜀地传檄可定,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定而蜀后定,成为一种轮回了。
一种文明不能走出去,不能跟外界交流融合,最终难免衰落,这也是一种宿命了。
大江宁静你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